物價其實就是生產價格,而生產價格是由部門平均生產成本加上社會平均利潤構成的價格。生產價格就是價值的轉化形態。
從2014年年底,我國CPI同比增速分別為1.5%、0.8%、1.4%、1.4%、1.5%,那麼5月份的CPI能否延續此前探底回升的態勢呢?
豬肉價格的表現似乎正在支持這一走勢。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與4月16日相比,5月28日,豬後臀尖肉、豬五花肉全國日均價分別上漲4.2%、4.1%。分地區來看,近九成省區市豬肉價格上漲。
此前一項使用肉價與CPI歷史數據建立模型的研究顯示,豬肉價格每出現10個百分點的上漲,CPI就會同向變化0.25%-0.34%。因此該研究認為,如果考慮到肉價上漲具有的滯後效應,豬肉價格對於CPI的貢獻,可能呈現「加速」的走勢。
相關分析師魏偉認為,4月份CPI同比回升的同時,環比跌幅已經有所縮窄。近期大部分生鮮食品價格受到氣溫轉暖、供給增加的影響環比繼續下滑,但豬肉價格同比和環比均有明顯改善,這顯示出本輪「豬周期」的底部已經確立。不過,蔬菜價格的季節性下跌也將拉低食品價格。
經濟企穩確保物價穩定
5月份的CPI最終將會給出什麼「答案」?在各機構的預測結果中,5月份CPI同比增速最低預測值為1.40%,最高值1.90%。多家機構預計,未來幾個月CPI仍將保持溫和增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更多相關中國生鮮豬肉行業市場供需預測及投資潛力研究諮詢報告顯示,當前我國消費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持續處於平衡狀態,因此未來物價也不會出現大起大落。「從供給上來看,儘管豬肉、果類價格上漲將拉升CPI,但其影響時間將會較短,因為我國食品的進口量也在增多,供應是充足的。就需求端來說,我國一季度GDP 實現了7%的增速,二季度尋底時雖然下行壓力可能更大一些,但總體平穩,總需求也不會有太大波動。」張永軍分析。
事實上,就整體而言,正在尋底的中國經濟已經閃現出越來越多的企穩苗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795億元,同比增長2.6%,而這一增速的數字在此前的3個月中還是負值。
此外,最低工資上調及社保的完善亦被認為是將助推CPI溫和回升的一個原因。人社部日前發布的一份公報顯示,去年全國共有19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達14.1%。「工資和物價歷來有螺旋式促進的關係,最低工資的上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費能力。」張永軍說。
實現全年目標應無懸念儘管CPI可能仍會在「1」時代徘徊一陣,但在許多市場人士看來,全年實現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的目標顯然問題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