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煤炭 資訊詳情
煤炭行業最新消息2016:供求弱勢平衡 漲勢或未終結
 煤炭 2016-01-01 09:49:30

  煤炭行業最新消息2016是如何的呢?煤炭行業本身處於國家供給側改革範疇之中,煤炭行業的連續下滑趨勢在最近方有緩和趨勢,加之市場供需難以平衡,價格趨勢時漲時跌,具體詳情,一起看下下文吧。

煤炭行業最新消息2016:供求弱勢平衡 漲勢或未終結

  一.宏觀: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定未來產量趨勢,煤炭行業也在其中。

  一是化解煤炭行業過剩產能。落實國務院《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退出產能五億噸左右、減量重組五億噸 左右。嚴格控制煤炭新增產能,從2016年起,3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加快淘汰落後產能,2016年力爭關閉落後煤礦1000處以上,合計產 能6000萬噸。推動煤炭行業兼併重組。

  二是化解煤電過剩產能。嚴格控制煤電新開工規模,對存在電力冗餘的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取消一批不具備核准條件的項目,暫緩一批煤電項目核准,緩建一批已核准項目。利用市場機制倒逼,加快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新核准的發電機組原則上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三是著力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優化控制增量,根據規劃有效把握水電、核電發展節奏,發展風電、光伏、生物質能、地熱能以就近消納為主。化解消納存量,優化系統調度運行,鼓勵發展抽水蓄能等調峰電源,提高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利用效率。大力推進分布式能源發展。

  四是加快推進電改落地。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降低電力價格。充分調動各地積極性,加快建立電力市場,實現直接交易,放開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嚴格管控電網企業輸配電價,充分釋放降電價、促發展等改革紅利。

  五是穩步推進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在中央審議出台《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後,抓緊研究制定專項改革方案和相關配套文件,在部分省市開展油氣改革綜合試點或專項試點。

  六是加強能源扶貧。落實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深入開展光伏扶貧。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推進定點扶貧和對口支援。

  七是提高能源系統整體運行效率。要把提高能源系統效率,作為新常態下能源發展提質增效的一項重要工作。優化高耗能產業和能源開發布局,降低對遠距離能源輸送的依賴。推動能源協調發展和互補利用,提高能源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和運行效率。

  二.行業現狀:行業供需短時平衡,整體環境依舊疲弱

  1.行業整體:生存環境未有明顯好轉,前2月虧損80億。

  3月29日消息,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807.1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採礦業主營業務收入6433.2億元,同比下降16.0%;利潤總額為虧損81.4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385.8億元。

  今年前兩月,煤炭開採和洗選業主營業務收入3187.3億元,同比降低17.1%,利潤為虧損9.3億元,同比降低111.1%

  2.社會:庫存回升,過度去庫存後 下游補庫需求繼續支持價格穩定

  本周六大電廠平均日耗55.60萬噸,環比下降2.73萬噸,庫存1174.70萬噸,環比上升4.45%,北方四港日均吞吐量71.8萬噸,環比下降7.04萬噸,日均調入量環比上升2.31萬噸至85萬噸,四港庫存合計844.3萬噸,環比上升13.99%,供暖結束後火電進入淡季,在需求中樞下移的背景下,沿海需求受到影響。1季度供需趨緊主要源於去年港口及下游悲觀預期,造成過度去庫的滯後效應。

  下游庫存情況來看,截至3月25日,沿海六大電廠煤炭庫存量為1174萬噸,庫存可用天數21.4天,下游庫存水平正常,部分下游用戶仍有補庫存的需求。

  近期煤價反彈刺激坑口復產,不同於往年4月港口將反季節補庫,供需將逐步從趨緊向均衡水平回歸,在庫存回歸均衡水平之前,供需下行壓力不大。

  3.煤企:下游消耗減少, 煤企著手煤礦關停計劃。

  2015年全國原煤產量和煤炭消費量分別為37.5億噸和39.65億噸,同比分別下降3.3%和3.7%,且去年的煤炭市場延續了2014年度的趨勢,表現出煤炭消費下降、煤炭產量下降、煤炭進口減少、價格下滑、企業效益下滑和庫存持續上升等特點。

  從行業上看,除新型煤化工產能陸續釋放、化工行業用煤有所增加外, 去年電力、鋼鐵、建材等行業耗煤量均出現較大降幅,電力行業耗煤降幅達6.2%。

  大型煤企儘管在本輪改革中占有一定的優勢,但是也不得不關停煤礦。據了解,神華、同煤、平煤等大型煤企都已經出台了關停煤礦減產的具體措施。

  更多煤炭行業,最新相關市場行情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煤炭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煤炭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