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醫療服務 資訊詳情
北京明確居家上門醫療服務合法化 四區試點居家養老上門醫療
 醫療 2016-01-01 10:37:22

  9月20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表示,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批覆,明確醫療機構以家庭病床、巡診等方式開展的醫療服務,屬於合法執業行為。北京市將在東城、朝陽、海淀、豐臺四個區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居家老人上門服務試點,提供上門巡診、家庭病床、居家康復護理等服務。

  一直以來,「醫生是否可以上門提供醫療服務」的話題備受關注。北京市自2011年起推廣家庭醫生,按照服務協議,家庭醫生對空巢、行動不便並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門健康諮詢和指導服務。然而由於相關的配套條例並不完善,在法律層面也處於模糊地帶,不少家庭醫生「不敢輕易上門」。而此次「醫療上門」服務的合法化,北京老人在居家養老時,享受上門醫療的「最後一公里」也將被打通。

上門醫療

  上門醫療服務將在四區試點

  據北京市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衛計委已批覆,明確了以家庭病床、巡診等方式開展的醫療服務,屬於合法執業行為。就此,市衛計委還印發相關通知,對上門醫療合法性進行了明確。

  從9月起,市中醫局、各區衛計委按各自審批權限,指導所登記醫療機構做好有關服務方式等級和變更,並做好監督管理。

  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豐臺區在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開展先期試點,制定《社區居家老年人家庭衛生服務管理辦法》,明確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為轄區內高齡、計生困難等家庭中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提供居家上門醫療服務。

  在擴大居家上門服務試點上,該負責人稱,已確定在東城、朝陽、海淀、豐臺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為居家老人上門服務的試點,制定試點方案,積極引導居家老年人與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簽約,鼓勵社區醫生為重病、失能、部分失能等行動不便或有困難的老人提供上門巡診、家庭病床、居家康復護理等服務。

  明年試點失能老人長期護理險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還表示,明年起,北京將啟動失能老人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

  此前,海淀已率先啟動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以日常基本生活中吃飯、穿衣、睡覺、如廁四項基本生活能力為標準,建立了全新的失能標準。經評估認定和服務規劃後,保險企業與政府有關部門將組織社會服務機構,為參保人員提供居家、社區、機構照護服務以及親情家庭互助服務、精神安慰、志願者服務等其他照護服務。

  該保險資金由個人繳費、政府補貼、照護服務機構繳納互助基金三部分組成,政府補貼根據參保人年齡段由20%至30%不等,其中個人繳費不少於15年,政府補貼不超過15年。

  「即將試點的是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與海淀區的商業險不同」,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說,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作為具有社會保險性質的保險制度,帶有強制性,保險費用將由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籌集,為失能參保職工和城鄉居民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務。

  探訪:社區醫生上門服務是如何運轉的?

上門醫療

  上門醫療服務免費每次約半小時

  20日上午10點半,右安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治醫師張輝,中醫科醫生朱莉,以及護士周懷瑾準備好了針管、一次性手套等工具,準備前往開陽里三區的一戶家庭查看老人的身體情況。85歲的老人王志中(化名)患有前列腺癌,需要定期更換尿管。家住5樓且無電梯,讓老人行動非常不便。8月份老人與右安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了上門服務協議,每周張輝和周懷瑾都會按照約定的時間前往老人家裡查看老人的情況。昨天按照老人家屬提出的要求,他們請上了中醫科的朱莉醫生一同前去,為老人把脈問診。

  從社區衛生中心到開陽里三區小區步行大概需要8分鐘,10點40分,三名醫護人員帶著醫藥箱來到了王志中老人家裡。「老人家,我們來了,您先醒醒,然後平躺到床上來。」朱莉輕輕拍醒坐在椅子上眯眼的老人。隨後,朱莉蹲在老人床邊開始把脈問診,「老人最近的大便情況怎麼樣?對話清楚嗎?吃飯情況如何?」

  與此同時,護士周懷瑾在一旁打開了醫藥箱,準備為老人更換尿管。朱莉把脈完畢後,周懷瑾把老人的舊尿管摘下,換上新的尿管。「把這裡固定一下,不然老人來回動容易拽掉。」周懷瑾對家屬說。接著,利用家裡的衣架,老人順利輸上膀胱沖洗的液體。張輝則與家人溝通了老人的身體情況,並提醒家屬預防老人長期臥床出現壓瘡,「營養也要跟得上,補充蛋白質」,並對家屬提出的問題作了一一解答。

  據王志中的兒媳說,以往每兩周需要更換尿管的時候,她和姐姐就一起攙扶老人到社區醫院去,「我們這兒五樓也沒電梯,老人上下一趟樓特別費勁。」後來得知醫生可以上門服務,他們立即提出了申請,並與社區簽訂了協議,「現在醫生能過來家裡換尿管,我們就方便多了,還給測測血壓血糖,挺放心的。」

  400名醫護參與上門醫療服務

  按照《豐臺區醫養結合促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實施細則》,方莊、右安門、宛平、西羅園、豐臺、蒲黃榆、長辛店七個地區選擇轄區內的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服務試點,為高齡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為此,豐臺區將整合醫療衛生系統400個編制支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支持其招聘符合要求的專業人員開展家庭上門服務。這意味著,將有至少400名醫護人員參與到為老上門醫療服務工作中。

  以右安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試點初期簽約了20名老人,每次至少一名醫生及一名護士共同上門,按照每位老人每周一次的服務頻率,共有24位醫護人員輪流參與該項工作。但申請的老人數量正在增加,張輝預計,今後每名醫護每日的入戶次數將達到至少3次,才能滿足需求。

  最高齡93歲常規照顧型需求最大

  在已簽約的老人中,最高齡的老人已經93歲。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儘管60歲以上老人就符合簽約條件,但普遍簽約的老人年齡在80-90歲之間。「這類老人出現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的情況更多。」張輝說。

  根據《實施細則》,上門服務的種類包含三種:「治療型」,即診斷明確,需要在家裡進行治療的患者,比如輸液治療;「康復型」,比如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還有就是「舒緩照顧型」,在右安門社區簽訂上門服務協議的老人里,這類需求占到了90%。

  「多數需要醫療服務的居家老人都是慢性病或者病後長期照顧的情況,比如更換胃管和尿管,定期測血壓血糖等等,這些也是最占用照看人力的,當然也更符合居家養老的特徵,用家庭病床代替住院治療。」張輝說。

  每名醫護上門一次補助100元

  在張輝看來,王志中這樣的情況,就像把病床搬到了家裡變成家庭病床,「家庭病床能夠節約人力和金錢成本,很多身體不好的老人都選擇住院康復,就算在社區住院,僅住院費就一天34塊錢,家屬還得寸步不離。」而社區提供免費上門醫療服務無疑減輕了經濟負擔和家屬照看壓力。

  儘管不收取老人的服務費,但是豐臺區建立了家庭醫生上門服務獎勵措施,按照治療型、康復型、舒緩照顧型三種類型服務,每人每年2400元、2400元、4800元的標準,對家庭醫生上門服務給予補貼。同時要求,治療型和康復型患者每年不少於24次上門服務,舒緩照顧型患者每年不少於48次,即平均每周一次。為此,每年財政將投入800萬元,平均算下來,每次入戶服務醫護人員可以有100元的補貼。

  調查:社區醫生上門難題諸多

上門醫療難題

  社區醫生上門診療多個難題待解

  走訪京城多個社區發現,部分社區醫生並不出診,有醫生對上門醫療是否合乎法律存有困惑。

  西城區某社區醫院的一位醫生說,按照《執業醫師法》規定,醫師須在執業範圍內進行診治工作,就社區醫生而言,患者家中也算是其執業範圍,但從法律層面來講,其執業範圍到底是否包括居民家庭、社區醫生上門出診是否合乎規定?這些問題不明確,導致很多醫生不敢涉足上門診療。

  此次市衛計委明確了上門醫療的合法性,但據解,在社區,上門醫療仍有多個難題待解。

  部分社區醫生不上門

  7月下旬,據悉東城區龍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鐵轆轤把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多家社區醫療機構,其工作人員均表示,為居民上門服務的僅為護士,醫生不出診、不開藥。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龍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說,社區醫院醫生太少,每天坐班收治的患者不斷,沒有出診的空閒。而雙井衛生服務中心的一社區醫生則表示,很多檢查設備醫生難以攜帶,因此社區醫院不提供上門出診服務。

  據我國現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相關編制標準,社區服務中心和全科醫生和公共衛生醫師的編制原則按服務人數確定,每萬名居民配備2-3名全科醫生,1名公共衛生醫師,全科醫師與護士的比例按1:1配備。

  「居家養老醫療服務需求巨大,社區衛生機構人員相對不足」,9月20日,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與之同時存在的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實行績效工資封頂總額控制,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積極性不足。

  門出診僅看簡單病症

  就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言,其轄區總面積達4.12平方公里,共48名全科醫師,其中田寶金為出診醫生,除必要的醫療器械外,他每天出診靠的是一輛自行車,因社區醫院所輻射的轄區較大,每次出診短則半小時,長則一個多小時。

  田寶金介紹,受醫療環境與設備的限制,出診主要是評估患者病情及看簡單病症。

  「一般建議患者儘可能在中心看病,儀器設備更齊全,家裡條件有限,能看的只有輕微症狀,譬如頭暈噁心、感冒之類,帶得動的儀器我們都帶,可以為病人抽血、測血壓血糖、做心電圖等,但再複雜點的就無能為力了。」

  正如田寶金所說,受限於家庭中有限的醫療環境,多家社區醫院上門診療的範圍極為有限,以護士上門打針輸液為例,消炎藥、生物製品等,多家社區醫療機構均表示無法上門注射。「患者一旦出現過敏反應,家中沒搶救條件,所以能上門的藥其實特別少。」鐵轆轤把社區衛生服務站一名護士解釋:「能輸的一般也就是血塞通、血栓通、治療腰疼腿疼的藥物等。」

  此外,醫護人員上門注射還要符合一系列流程,譬如在正規醫院注射過、或有相關轉診證明。

  門診療有待控制風險

  此外,上門醫療的風險也為社區醫生們所擔憂。

  一位多年從事社區醫療的醫生表示,上門診療的行為本身也帶有一定的風險。「不可控因素很多。以輸液為例,假設患者的輸液時間為半小時,但社區醫護人員因為患者多、任務重,不可能全程陪伴,能做到的只有有限時間內的觀察及對患者的口頭指導等,萬一醫生護士離開後,患者在輸液過程中發生了不良反應,怎麼保障他們的生命安全?又由誰來承擔責任?」

  20日,市衛計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北京將從老年人需求較高的項目開始,本著安全的原則,由易至難,制定《社區為居家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目錄》,逐步規範居家醫療和護理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服務規範等。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醫療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