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玻璃 資訊詳情
玻璃行業30強峰會:加強品牌建設走出經營迷局
 玻璃 2016-01-01 10:12:12

  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加工玻璃領軍企業家峰會(簡稱G30)上,中國建築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佰恆強調。「G30是由協會主導的,為行業30強企業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所以要求企業的一把手一定要來參會,會議上定的事情,一定要重視並執行。」「G30」峰會傳出的信息,在玻璃行業里備受關注。那麼,在今年的G30峰會上,加工玻璃行業的企業家們都討論了哪些話題?他們的討論對於玻璃行業未來的發展又將帶來哪些影響?

加工玻璃行業峰會

  原片質量下滑加工企業願為高品質買單

  近些年來,地方、國家針對玻璃幕牆限制新規頻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就是鋼化玻璃自爆的頻頻發生,這對於玻璃深加工企業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鋼化玻璃自爆率的增加,除了可以查找幕牆設計、安裝方面的問題,還有一個繞不過去原因,就是玻璃本身的質量缺陷。

  9月中旬在廈門登陸的第14號颱風「莫蘭蒂」過後,一些海景房幾乎整棟樓的窗玻璃都破損,空空的窗洞讓人唏噓。

  福建新福興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玉平說:「我們門窗幕牆的抗風壓、結構、施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問題,但出現問題後,大家都來找玻璃加工企業的不是,說玻璃有問題,但我們又拿原片廠家沒轍。」

  與會的企業家們達成的共識是,鋼化玻璃自爆率的增加,與近些年玻璃原片質量的下滑有很大關係。

  山東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廷發坦言,過去10年,平板玻璃企業的產品質量沒有太大提高,而且個別產品質量還在下降,這就導致了鋼化玻璃自爆率增加等問題。

  為什麼玻璃原片質量提不上去?曹廷發認為,是行業的無序競爭所致。張佰恆則認為,這與我國經濟的發展狀況相關。經濟發展忽高忽低,導致玻璃價格升降幅度太大,企業在燃料、原料的選擇上也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很多企業甚至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質燃料。這不僅導致其污染物排放超標,也導致了玻璃原片的質量問題。另外,有的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還降低窯爐溫度,這對加工後的鋼化玻璃質量也有很大影響。

  台玻集團工程事業部總經理張政峰也認為,現在鋼化玻璃自爆事件頻發,根源在於平板玻璃原片的原料、燃料都有了很大改變。「台玻的原片價格較高,因為我們的原物料管理成本較高。假如說AGC旭硝子的管理成本是100元/噸,我們大約在50~70元/噸,但國內大部分企業的管理成本基本在二三十元左右。」此外,礦脈的不穩定也是導致玻璃原片質量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有人說超白玻璃就不會自爆,但如果原物料管理不好,超白玻璃也會自爆。只要有微細雜質,在特殊環境下,就會自爆。」張政峰說。

  中山市格蘭特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酈江東也承認,好的玻璃原片對砂子的要求是成分穩定、顆粒均勻,這幾年來我國浮法玻璃的工藝水平已經提高了很多,但是與國外企業相比還是有差距。「我前段時間剛去了日本,發現他們的幕牆用玻璃平整度非常好,成型水平、退火水平控制都非常好。」

  難道我國的平板玻璃企業做不出高質量的玻璃原片嗎?不是。天津北玻玻璃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琦表示,他曾經和一些國內大型玻璃原片生產企業有過溝通,對方說可以提高質量,但成本會增加很多。

  「其實我們深加工企業願意多花錢,只要質量穩定,售價高一點真的無所謂。」願意為高質量的原片多花錢,高琦的想法得到了很多與會者的認同。

  中航三鑫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金林認為,針對目前加工玻璃在平整度和自爆率方面的問題,業主、幕牆公司和玻璃加工廠要求及理解各不相同,產生很多爭執。各加工廠處理類似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建議G30內有一個統一的對外解釋並與幕牆公司溝通而形成行業共識。

  「G30峰會希望通過玻璃深加工企業的呼籲和行動,提高原片質量,從而解決後續的問題。實際上,高價購買原片,比後期維護的成本更低。」張佰恆在作會議總結時說,玻璃協會也在研究解決鋼化玻璃自爆率增加的問題,並通過提高標準、加大評估力度等手段,在行業里建立優質優價的理念和體系。

  原片漲價太快協會建議通過期貨降低風險

  自今年7月以來,玻璃原片企業奏起了漲價狂想曲,價格的一路飆升,讓平板玻璃企業感到了久違的快樂,而對於加工玻璃企業來說,短時間內原片價格的猛漲,讓他們感到有些吃不消。南玻集團在第四屆G30峰會上提出的議案即有關於此。

  「近年來,浮法原片價格一直在低位運行,但自2016年8月份起,華南區域浮法原片價格快速上漲,最高達到了2200元/噸的高位,同時也帶動了全國原片價格的上漲,最終深加工產品面臨著上調價格的問題。」南玻集團技術總監許武毅認為,針對已簽未加工合同,行業企業應共同向客戶發出聲音,傳遞成本快速上漲對終端產品價格的影響。

  為此,南玻集團提出了解決辦法:一是針對已簽合同客戶未下單的訂單,行業企業應向客戶傳遞成本上升的問題,爭取價格能夠上調,共同維護行業利益;二是根據浮法原片上漲情況,合理制訂產品銷售價格,避免低價競爭;三是收嚴合同商務條款,規避資金風險,減少帳期。

  廣東南亮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銘波認為,這一議案提得非常好。「浮法玻璃企業經常開會,開一次會就漲一次價,並不是浮法原片漲價,我們加工企業就能跟著漲價的。」

  事實上,在這之前,廣東省玻璃行業協會已經針對原片漲價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8月18日,廣東省玻璃行業協會向下游門窗幕牆企業、房地產商發出了一份《關於浮法原片大幅漲價導致工程玻璃加工企業生產成本急劇上升、經營艱難的告知函》,期望對方能夠體諒和理解當前工程玻璃加工企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通過友好協商重新商議工程玻璃的價格。

  「這封信發出後,還是有用的。老的合同已經沒辦法了,再流血也要執行。一些新客戶在和我們談判時,都說見過這封信,也知道原片漲價厲害,客戶都能接受,起碼客戶知道我們的困難,相對容易接受我們的漲價。」佛山市中南羅森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成田說。

  東莞市銀通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長萬永寧對於行業形勢則比較樂觀,「只要把內功做好,走下去不會很艱難」。不過,他希望行業協會能更理性地引導平板玻璃企業價格,這樣對原片、深加工企業都有幫助。漲得太快、降得太快都會出問題。

  張佰恆表示,「手心手背都是肉」,對於協會來說,原片廠家和深加工企業任何一方出現虧損,都是協會不願看到的,並建議企業多尋找一些方法規避風險。

  張佰恆提醒加工玻璃企業,玻璃期貨可以很好地規避原片價格上漲帶來的經營風險。「玻璃深加工企業應該要關注玻璃期貨、更多地參與期貨交易,這樣能夠對沖原片價格上漲給自己帶來的經營風險。協會也在與鄭州商品交易所溝通,看能否改變期貨交易規則,由按噸計量改為按厚度計算,這樣更有利於加工玻璃企業參與期貨交易,通過玻璃期貨降低深加工企業的成本風險。」

  解決應收帳款行業要統一行動

  每年的加工玻璃領軍企業家峰會上,「應收帳款」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是避不開的。今年的G30峰會上,中山市格蘭特實業有限公司、安徽藍實玻璃集團都提出了關於「解決超期應收帳款,付款後提貨」的議案。

  不過,對於讓下游企業「先付款後提貨」的提議,一些參與企業表示實施起來較為困難。「付款提貨我也希望能做到,但這個行業的欠款都是一環扣一環,幕牆公司如果都沒收到什麼錢,他怎麼可能把錢提前付給玻璃企業?我覺得首先應該抓的是超期應收款,很多客戶到了帳期也不付錢,30強企業應對這些客戶有一個集體制約手段。」南方某玻璃企業負責人說。

  萬永寧也認為,對於應收款不能一概而論,對於那些合同執行得比較健康的公司,並不適用這一條款。

  林成田也表示,先付款後發貨是理想狀態,但不太可能,做起來不容易,但並非做不到。「陶瓷、型材都做到了先付款後發貨,同樣是建材,玻璃為什麼就不能?」

  張佰恆介紹說,平板玻璃和光伏玻璃企業在應收帳款方面做得比較好。過去平板玻璃企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現在基本實現了現款現貨,有的還是預付款,調整得比較好。光伏玻璃曾經集體「暴動」了一次,因為這個行業集中度高,短短兩個月,超期應收款的問題就解決了。而加工玻璃企業比較分散,數量多,應從自身做起,儘量做到現款現貨,減少承兌。

  「對於超期仍不付款的下游企業,我們應該建立起相應的誠信體系,統一拒絕向超期不付款的企業供貨。」安徽藍實玻璃集團董事長蘭潤年呼籲,行業內應該行動起來,尤其是深加工30強企業更應該聯合起來,規範市場競爭秩序,強化合理競爭方式,提高貨款的兌現力度,保證良性循環;同時使用相對手段解決超期應收帳款問題,讓企業有發展動力和研發創新的活力,從而使深加工行業健康發展。

  「玻璃在建築成本上所占的份額不大,門窗才一兩千元一平米,只要我們團結起來,這方面的工作是可以做的。起碼上次峰會提出不收商業承兌匯票,現在基本都做到了。」張佰恆認為,行業氛圍的形成首先需要30強企業統一行動。

  加強品牌建設走出經營迷局

  與其他行業相比,玻璃行業講「品牌」講得太少了。可喜的是,在第四屆G30峰會上,企業、協會、專家都把這個詞拎了出來。

  「玻璃深加工業品牌貢獻率較低,價格貢獻率較高,這就說明了企業對品牌建設的意識明顯不足,僅僅依靠價格戰來實現經濟效益,這對於企業的長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並且與可持續發展觀念背道而馳。」江蘇碧海安全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康雖然沒能到峰會現場,但在提交給玻璃協會的議案里,他明確提出,加強品牌建設是玻璃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相關投資諮詢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玻璃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

  「企業的競爭,說白了就是市場的競爭。市場的競爭,也就是品牌的競爭,競的是品質,爭的是服務。品牌建設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依託,能夠合理有序地促進企業的文化建設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從而推動企業的穩定運行。」杜康的議案里如此表述。

  然而,對於玻璃企業來說,做品牌顯得尤為困難。台玻集團張政峰說:「浮法原片做品牌很難,因為最終端用戶不了解,這一點對於大集團來說也沒辦法。」他表示,要建立起終端客戶對品牌的信賴,產品質量必須要有很高的水準,僅這一點對很多企業來說就已經很困難。

  「過去玻璃企業的經營模式還是由計劃經濟時期的模式轉變過來,尤其是原片,只不過由國營改私營。60%以上還是通過中間商銷售,對市場、利潤的控制難度大。」張佰恆認為,銷售模式也制約了玻璃企業的品牌建設。

  在題為《走出迷局的淺思考》的演講里,上海有派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營運長李越指出,玻璃行業發展模式雷同,遠離了終端客戶的需求,更多的是做B2B的生意,真正能夠引領產品、技術的發展方向的企業幾乎沒有,領軍企業也已觸及發展的「天花板」。

  「重規模、輕能力;重資產,輕運營;重產品,輕服務;重訂單,輕需求;重銷售,輕品牌;重成本,輕誠信;重模仿,輕創新。」李越直言不諱地診斷出當前我國玻璃企業存在的症狀。

  他建議玻璃企業競爭要回歸本質,以淨利潤、現金流、投資收益率為考量指標,通過改變發展模式、差異化創新、增效降本、加強品牌建設,持續保持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

  「當然,這需要長期的努力。」李越說。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玻璃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