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固廢處理 資訊詳情
建築垃圾與日俱增 企業投產卻「無米下鍋」
 建築垃圾 2016-01-01 09:35:36

  【建築垃圾】建築垃圾是指建設、施工單位或個人隊各類建築物、構築物、管網等進行建設、鋪設或拆除、修繕過程中所產生得渣土、棄土、棄料、余泥及其他廢棄物

  據了解,目前我國建築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以500-600噸/萬平方米的標準推算,到2020年,我國還將新增建築面積約300億平方米,新產生的建築垃圾將是一個令人震撼的數字。然而,絕大部分建築垃圾未經任何處理,便被施工單位運往郊外或鄉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徵用土地費、垃圾清運費等建設經費,同時,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灰砂飛揚等問題又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建築垃圾已成為城市環境治理的「頑疾」。

  建築垃圾仍走填埋老路

  伴隨著隆隆的機器轟鳴,堆積如小山的混凝土、磚石塊等建築垃圾,被大口「吞」進破碎機「嘴」里,等「吐」出時,大塊的建築垃圾已被「嚼碎」。再經二次破碎和篩分,這些建築垃圾就搖身一變,成為不同規格的骨料,大的直徑三四厘米左右,小的直徑0.5厘米左右,還有的成為常見的細砂。這是日前記者在南五環附近西紅門鎮看到的一幕。

  「大顆粒骨料可以當修路底料,也能用於河道修復,小顆粒可用來鋪設微景觀地形。」現場一位負責人說。據了解,西紅門這兩年正在升級改造,經測算將產生500多萬立方米(1立方米約折合為1.5噸)的建築垃圾。如此大體量的建築垃圾何去何從成為難題,「正規消納場的容量根本不夠用,要是繼續外運填埋,很可能會出現偷倒的現象。」鎮裡相關負責人坦言。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帳:現在外運建築垃圾每車成本500元,每車裝載17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外運成本約29元。為減少垃圾外運填埋,鎮裡引入一套建築垃圾處理設備,按每立方米30元的補貼標準,對建築垃圾就地破碎、資源化利用。外運填埋與處理利用成本基本持平,還實現了建築垃圾變廢為寶,產生一定的環保效益。據了解,從去年7月以來,西紅門鎮共處理建築垃圾36萬立方米,產生成品料17萬立方米。

  然而遺憾的是,像西紅門這樣對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的,並不是普遍現象。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研究中心劉思慧介紹說,目前北京建築垃圾資源化的比例不足5%,企業不足10家,實際處理量不過200萬噸。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府參事、垃圾對策專家王維平也表示,目前全國包括北京市對建築垃圾幾乎還都是填埋。

  企業投產後「無米下鍋」

  「十二五」期間,北京市曾提出建成5個建築垃圾資源化項目,首鋼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是為數不多建成並投產的項目之一。據介紹,該項目每年可處理約160萬噸建築垃圾,但企業如今卻面臨 「吃不飽」的尷尬。

  據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預計處理建築垃圾約25萬噸,開工率較低。開工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原料不足。他介紹說,按規定建築垃圾產生方要給建築垃圾處置方每噸30元錢處置費,但收費一直沒能有效落地。「想要建築垃圾,錢的事兒就別提。你要是收處置費,人家就不上你這兒來。」這位負責人也很無奈,如果沒有處置費,就意味著企業在經營中處於虧損狀態。

  劉思慧也認為,目前建築垃圾簡單填埋成本低,建築垃圾產生方為節約垃圾處理費選擇填埋,這就導致企業無米下鍋,即便建成建築垃圾處理設施,也無法維持生產。

  王維平則從技術方面作出另一番解釋。他認為,國內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企業的設備普遍不能工業化運轉,「也就是不能穩定運行,三天兩頭兒壞,如果按量給它提供垃圾原料,它還不一定吃得消。」這也是導致建築垃圾處理止步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

  建築垃圾被處理成骨料後,相當部分成為修路時的路基料,但市場對再生建材認可度低,設計、施工等單位仍習慣用天然材料,即便再生材料售價比天然材料略低且質量合格,設計、施工單位也怕承擔風險,不願使用建築垃圾再生產品。

  「只有深加工為再生建材成品,才能賺錢。但以目前企業的技術水平,仍很難做到,也就不能走向市場。」王維平指出了建築垃圾資源化的一大軟肋。

  誰該為建築垃圾買單?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中心城區功能疏解等重大工程的推進,北京建築垃圾產生量還將迎來新一輪增長。據預測,「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建築垃圾產生量仍將維持高位,2020年預計達到5200萬噸,年增量約為300萬噸左右。

  「處理建築垃圾利潤太薄,一噸才兩三塊錢的利潤。這還是在設備少出問題的情況下,搞不好就會賠錢。」西紅門建築垃圾處置公司負責人說,目前只能靠出售成品骨料平衡盈利。

  由於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具備社會公益性質,且利潤微薄,僅靠市場無形之手顯然很難推動。劉思慧建議,應儘快參照國家針對循環經濟企業的優惠扶持政策,在土地優惠、資金補助、稅收減免、信貸支持、電力優先等層面出台可操作的具體方案,促成已規劃多年的建築垃圾資源化項目建成投產、形成產能。

  王維平則給出了另一條解決辦法,對建築垃圾進行平台化管理。即通過前期評估測算所有建築商可能產生的建築垃圾數量,建築商需把垃圾處理費先交到平台帳戶,才能獲得開工證,然後再由平台指派相關企業運輸和處理這些建築垃圾。

  附:建築垃圾填埋處理的危害

  首先是占用大量土地。僅以北京為例,據相關資料顯示:奧運工程建設前對原有建築的拆除,以及新工地的建設,北京每年都要設置二三十個建築垃圾消納場,造成不小的土地壓力。

  其次是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建築垃圾中的建築用膠、塗料、油漆不僅是難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還含有有害的重金屬元素。這些廢棄物被埋在地下,會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邊居民的生活。

  再次是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現今的填埋方法是:垃圾填埋8米後加埋2米土層,但土層之上基本難以重長植被。而填埋區域的地表則會產生沉降和下陷,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穩定狀態。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建築垃圾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