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內影視演員片酬呈爆炸式增長,曾經央視新聞頻道還播出「天價片酬」專題新聞,就國內演員高片酬現象做了報導和點名批評。顯然,這是一場燒錢的遊戲,被資本驅逐,被市場裹挾;這更是一個充滿病態的電視劇生態圈,有人受益,有人失意,有人在投機,有人想改變,卻總是無奈……
片酬瘋漲
製作方和電視台接盤
有人戲言,如今能跟房價漲幅比拼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演員片酬。以2016年投入拍攝的「劇王」《如懿傳》為例,僅周迅一人片酬就達9500萬元,再加上霍建華,兩位主演的片酬就達到了1.5億元。
像周迅、霍建華這類一線明星所開出的價碼,在電視劇行業內並非孤例。據業內公布的報價單,2016年電視劇演員片酬的最高報價要數吳亦凡的1.2億元,周迅以9500萬元緊隨其後,而鹿晗9000萬元、Angela baby(楊穎)8000萬元、楊洋7000萬元的片酬也毫不輸陣。相對於2015年趙薇在《虎媽貓爸》中的4000萬元,孫儷在《羋月傳》中的6000萬元,這些價格幾乎是翻了番地上漲。
演員片酬瘋漲,最崩潰的莫過於電視劇製作公司,因為這意味著電視劇的預算成本變高。在電視劇製作體系中,除去部分專為電視台、網站定製的電視劇能拿到先期預算資金,一般都是由製作公司先期墊付成本預算,在成片完成後才賣給播出平台。按照國內目前的預算比例構成慣例,製作預算至少要達到同等比例或者更高,才能保證劇作品質。如此一來,《如懿傳》預算總額至少在3億元以上。
除了製作公司,播出平台作為購片方,也深陷煩惱之中。製作預算增加,導致劇作身價提高,進而導致購劇價格猛漲。據了解,一線衛視2016年購劇資金規模基本維持在20億元上下,以一線大劇價格售價超過3億元、頂級製作售價超過5億元來計算,一線衛視一年最多也只能購買三五部大劇。據了解,為了搶下一線大劇的獨播或首播權,2016年江蘇衛視投入15億元用於購劇,浙江衛視的購劇預算達到20億元,較此前翻了三倍,而東方衛視影視劇中心雖未公開具體費用,但對外公布採購經費較前年增加了35%。
當一線大劇的價格以3億元起步,盈利模式單一靠廣告招商支撐的播出平台,也只能「打碎牙齒往裡吞」了。
廣告主倒逼
電視台購劇先「看臉」
「這麼多年大家都在看著片酬漲,行業內部各種協會也都號召抵制高片酬,但片酬依然不降反漲,說到底是因為做劇的人並沒有最終的決定權。」青春武俠劇《驚天岳雷》製片人錢曉鴻直言,在現有的電視劇購銷體系中,製作方要考慮電視台的類型偏向,電視台則要迎合廣告商的需求,「對廣告商來說,他們看重的就是明星的號召力和可以直接轉化成購買需求的可能,相對於製作水準和劇作品質,一部劇是否有大明星參演才是最關鍵的。」
這種潛在的商業邏輯最終層層倒逼,使得電視劇製作方需要考量市場的需求,並根據電視台的建議採用明星陣容。錢曉鴻所在的山東影視此前以農村題材劇和正劇著稱,過去多年並不太注重使用明星,而更加強調演員演技和製作水準,這兩年在業內有「良心製作」之稱的正午陽光團隊早年間就長期隸屬于山影,錢曉鴻也曾與該團隊有過多次合作。「完全不用明星,只採用實力派演員的做法,不是沒有,但常常得不到市場的良性反饋。」錢曉鴻舉例說,在靳東還沒有大火前,正午陽光曾以其為主角拍攝了《到愛的距離》,劇作品質沒有問題,但播出後並未引起太大反響。
「正午陽光這兩年的爆款劇,不管是《琅琊榜》《偽裝者》,還是《歡樂頌》,都是以胡歌、劉濤等明星來帶新人的方式,而非全部採用新人演員。」錢曉鴻說,這種做法滿足了電視台和廣告商的預期,保證劇作能夠順利賣出,「說到底,做劇賣劇是一門生意,而並非只是為了藝術。」他表示,自己這兩年經手的項目也開始「轉向」,「即使有些年輕演員在演技上不成熟,但他們有市場號召力,會讓劇的賣相更好。」
網站入局
熱衷哄搶明星愛燒錢買劇
除了傳統電視劇購銷體系的「唯明星論」,助推演員片酬的另一股力量來源於視頻網站。
從《甄嬛傳》30萬元一集的網絡價格,到如今《如懿傳》900萬元一集的網絡售價,視頻網站堪稱播出平台中的最大金主。在年底各家視頻網站的招商會中,一線大劇的身影也處處閃現,僅騰訊視頻一家就宣布將在明年網絡獨播或網台聯播近20部一線大劇,包括劇王《如懿傳》、孫儷新劇《那年花開月正圓》、鹿晗電視劇首秀《擇天記》、楊冪新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及《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盜墓筆記之雲頂天宮》等。
「在傳統的電視劇購銷體系中,如果說電視台形成一種約定來抵制高片酬,也許還是可行的。但是視頻網站一入局,再高的片酬都有人接盤,就很難再有回落。」某地方衛視電視劇部門工作人員透露,這兩年開出天價片酬的演員和明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網站推崇的「IP劇」模式(根據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這類『IP劇』幾乎都青睞年輕明星,雖然故事和製作都欠火候,但網絡受眾群就是願意追明星。」
這些年輕明星雖常被冠以「面癱演技」,但卻被視頻網站視作「流量擔當」,只要有他們主演的電視劇,往往都能贏得超高點擊量。「這種取向很難說不對衛視產生影響。」某衛視內部人員直言,流量高,廣告主自然偏向網絡,而衛視為了留住廣告主,也只能採取與網站相近的購劇策略,「過去我們有些劇雖然品質好,收視率也高,但被廣告商認定為收視群體過於老化,很難通過廣告回收成本。要想改變買劇賠錢、實現電視台的盈利,就必須以年輕的明星為主打,吸引年輕觀眾,讓廣告主認可電視的收視群。」
而正是在這種競爭中,有收視號召力的明星,成為一種有限的吸睛資源,被追逐,被「哄搶」,片酬自然不斷上漲,製作費隨之不斷提升,購劇價格亦隨之不斷走高……如此,最終陷入一種難以破局的惡性循環。
不過,這場資本逐利的遊戲,很難說是穩贏不輸,而更像是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以前我們買一線大劇,其實都是虧本做生意。」在前天的搜狐WORLD大會上,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直言,單靠燒錢買劇已經走不通了。搜狐視頻這兩年轉而發展自製劇,《無心法師》《法醫秦明》《匆匆那年》等劇不僅助推了新人演員的出現,而且收益良好,「自製好劇和良心出品才是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明星片酬高企的連鎖效應已經影響到整個產業鏈,騰訊、樂視等影視平台公司相繼指出「虛高片酬」引發產業鏈前端環節的網絡文學改編版權(IP)價格虛高,製作成本整體虛高,乃至影視作品的交易成本和後期營銷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更多相關電視劇行業資訊分析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電視劇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