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及中國經濟的提升,出國留學人數出現井噴式增長。不少人更是將出國留學當做一種成功的捷徑。然而事實上,出國留學是鍊金而不是鍍金,出國留學未必如想像般「美麗」。
一個城內,一個城外。
城內的人羨慕城外光怪陸離的生活,來到了城外;漸漸地,最初的驚喜化為滿滿的厭倦,來到城外的人終因種種原因,最終還是覺得城內的生活更適合自己。
於是,年復一年, 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出去;兜兜轉轉,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最終還是繞了回來。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就一直在不斷增長,尤其是在21世紀,成「J」字型增長。出去的人多了,回來的人也越來越多。一方面,和留學生自我需求有關;另一方面,國外就業競爭激烈,與本地學生相比,留學生處於劣勢,想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出國留學到底有沒有價值?留學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比國內的大學生更占先機,學成回國後是不是能有更好地發展?
早在2001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就突破10萬,此後出國留學人數總量一直呈現出「J」字型增長趨勢。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留學成為了很多普通人的選擇。更加靈活多樣的留學選擇,更加暢通的留學信息,家長更加開放的教育觀念和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也使出國留學成為許多家庭的選擇。
劉忻(化名)現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讀研。據她介紹,大學畢業後,他的同班同學中有1/3的人選擇了出國深造。「其實對大家來說,現在出國留學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在準備出國之前就經常聽父母說他們同事或者朋友家孩子出國讀書的經歷,也有不少畢業的學長學姐去國外深造,大家也覺得是順理成章,很自然的事情。現在出國留學各方面的服務都很全面,通過各種各樣的留學諮詢機構,能迅速地了解留學地和學校的相關信息,這對我當時申請出國幫助很大。」劉忻說。
陳麗的女兒現在澳大利亞讀本科。在高考(精品課)結束後,她就決定將女兒送出國讀大學。她說:「因為孩子的高考成績不足以在國內上一所好大學,畢業後和其他同齡人競爭時會有很大的劣勢,所以我們一家商量之後決定送孩子去澳大利亞讀本科,希望能用國外留學的經歷來彌補不足。為此我們還特意找了一家中介機構,他們為我女兒的學習履歷進行了一些包裝,便於申請到相對好一點的學校。雖然申請過程有很多困難,但最後也申請到了較好的學校。」
總體來看,中國海外留學人數持續增多,海外留學的門檻也有所降低,留學經歷已不能再被視作人生履歷的「加分項」。
學子選擇海外留學,原因有很多。有人為了一紙國外文憑,希望回國能對找工作有益;有人希望藉助國外的環境來提升自我,利用國外院校的良好機會來強化自身專業知識技能;還有人為了深入了解異國文化,激發自我潛力並獲取新的思維認知方式。總之,大部分人都希望在國外求學期間獲得一些積極有益的改變。然而在海外求學中的點點滴滴對留學生的影響真的如同人們想像中那麼大嗎?
張嘉琪曾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據她介紹,英國的碩士普遍為一年制,學制較短,常常覺得身邊的同學剛剛開學不久就畢業了。「我覺得出國讀研最大的改變主要是專業知識方面的提高,的確比原先有了不少的進步。尤其是學校的學術環境較好,導師又很負責,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但是這種一年制的碩士課程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於英國對碩士課程的要求比較高,我又是第一次去英國上學,還有些語言上的困難,入學初期我用了將近3個月來適應教學。其實這段適應過渡期內,我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都不夠充分,現在回想起來,對於那個階段所學習的知識,記憶上有些空缺」,張嘉琪說,「因為來留學的時間短,我們平時與當地人的交往互動也很有限。一般我身邊的朋友圈還是以華人為主,短短一年時間,很難對英國的文化、語言各方面了解透徹,也很難融入當地英國同學的圈子。」
安弘毅曾在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她在德國期間進行了有關德國哲學的學術調研,出色地完成了博士論文。回國後,兩家高校都向她拋去了橄欖枝。當談到在德國留學的經歷對她的影響時,她表示:「我覺得現在很多人都容易被『出國留學』的名頭迷惑,好像出去了一趟,回國之後就能馬上改頭換面,變成另一個人。其實並不是這樣,留學只是一個幫助我們發展的平台,想要真正達到質的飛躍,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環境是次要因素,個人的長期積累和沉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留學究竟有多大含金量,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我們自身的學習態度和獲取的知識。」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留學(課程)這個原屬社會精英階層的特權,在今天已經越來越呈現出大眾化、平民化的特徵。曾經的加分特項光環已經變得越來越弱,個人的能力積累變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