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材料總體存在中低端產能過剩與高端產品供不應求的現狀。其中,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和電解液都已逐步自給,由於負極材料和電解液的技術壁壘相對較低,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明顯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較強的競爭力。中高端隔膜材料還高度依賴進口,但是國內企業正逐步實現進口替代,盈利能力較強。
受益於儲能系統成本快速下降,以及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發電帶來的儲能需求增長,全球儲能技術商業化步伐正在提速。目前儲能應用電池有鋰電池、鉛碳電池、鈉硫電池、液流電池等多種類型,而憑藉性能提升及成本降低,鋰電池在儲能領域的市場規模明顯擴大。
未來幾年電池使用預計大幅增多,而最大的市場將是北美洲、歐洲和亞太地區。2016年鋰電池占新增儲能方案的50%。到2025年,鋰電池預計繼續占據主導地位,占全球電力電池儲能部署的80%。
一些業界權威人士也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對未來儲能鋰電池龐大市場前景的看好。寧德時代總裁黃世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個人非常喜歡儲能。儲能這一塊將來市場會比電動汽車大很多。」
中航鋰電儲能事業部總經理李長青向高工鋰電網透露:「如同火熱的電動汽車市場一樣,儲能市場『風口』很快就會到來。2017-2022年中國純電動汽車用鋰電池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表明,在中航鋰電的戰略規劃中,儲能業務與電動汽車業務處於『並駕齊驅』的位置,公司已在技術及產線布局方面做好了儲備。」
格力電器在欲增發收購珠海銀隆不成後,董明珠即對外宣布,願意拿出自己所有的資產投入到珠海銀隆。除此之外,珠海銀隆還獲得了萬達集團、京東、中集集團等多家企業的投資。「銀隆有兩個核心,一個是電動汽車,一個是儲能。」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比起新能源汽車的製造,他更看好銀隆在儲能產業上的發展。
事實上,自2016年以來,儲能領域的活躍程度超過往年,一方面源於國內外風電、光伏、通信、家庭儲能市場在升溫;另一方面,國內動力電池產能處於快速釋放階段,同時一些企業的梯次利用技術日趨成熟,儲能既可以幫助消化多餘產能,也可以梯次利用即將大量退役的動力電池。
高工鋰電網了解到,包括特斯拉、三星、LG、比亞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中航鋰電、中興派能、南都電源、猛獅科技、雄韜股份、桑頓新能源、欣旺達等一批國內外知名電池&PACK企業,甚至是鋰電池材料綜合供應商杉杉股份,依據自身的比較優勢和對儲能市場的判斷,正在積極布局都儲能項目。
桑頓新能源董事長文一波向高工鋰電網透露,除了大力發展動力電池業務以外,也花了很大力氣打造儲能板塊,研發低成本、高循環次數、能量密度適中的儲能電芯、電池,瞄準大型儲能電站、園區、樓宇、工廠等儲能市場。
比亞迪電力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張子峰對外表示,比亞迪將有更多商業化運營項目會在2017至2018年落地,儲能市場已處於爆發前的臨界點。據悉,比亞迪儲能產品在美國、日本、澳洲、南非等市場不斷取得銷售業績。比亞迪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儲能產品出貨量已經達到331MW/335MWh。
因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持續旺盛,整個鋰電池行業在2016年迎來「大豐收」,產品銷量與銷售價格雙雙上漲。據上證報資訊統計,在已披露2016年業績預告的52家鋰電池產業鏈公司中,「報喜」的多達44家,占比逾八成。其中,猛獅科技、多氟多、堅瑞沃能等預計淨利潤增幅上限分別達56倍、12倍、10倍;當升科技、天齊鋰業、贛鋒鋰業、江特電機等公司的預增幅度也均超過400%。但大賺之後往往就是「洗牌」,有業內人士指出,今後,低端鋰電產能過剩的問題將進一步加劇,產業鏈公司將迎來一場「大浪淘沙」的篩選。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51.7萬輛,銷量50.7萬輛,分別增長51.7%和53%。連續兩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鋰電池行業在2016年也拿出了一份搶眼的業績單。其中,猛獅科技成為當之無愧的「預增王」,公司預計2016年度淨利潤將同比增長3133.22%至5647.95%,公司表示,能拿出如此優異的成績,主要是鋰電池事業部業績有較大的增長。
業績增幅靠前的還有多氟多,公司預計2016年將實現淨利潤5.09億至5.29億元,增長1200%至1250%。公司業績預增的主因是傳統氟化鹽市場企穩回升,以六氟磷酸鋰為代表的產品需求旺盛,量價齊升,帶來了較好的經營效益。
從增幅榜單上看,堅瑞沃能,當升科技、天齊鋰業、江特電機、贛鋒鋰業等多家公司業績預增幅度都超過了400%,而且多數實現了銷售價格與銷量的雙增長。如當升科技業績預告顯示,公司去年淨利潤將增長630.33%至652.92%,公司表示,業績大幅增長的原因是鋰電正極材料銷售旺盛,動力多元材料銷售占比大幅提高,產品綜合毛利率上升。
天齊鋰業也預計去年淨利潤增長531.40%至581.42%,公司表示,報告期內,市場需求的增長導致公司鋰產品銷售價格和銷量均有增長,盈利也相應增長。
另外,贛鋒鋰業去年淨利潤預計增長400%至450%,同樣是報告期內,由於下游鋰電池市場需求旺盛,上游的電池材料行業帶動鋰化工產品需求快速增長,使公司電池級碳酸鋰和電池級氫氧化鋰等產品銷售價格和銷量均在上行,業績大幅提高。
但是,在整個行業景氣度高點過後,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動力電池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問題將進一步加劇。
2016年底,相關部門針對動力電池產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從提高行業產能門檻的《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範條件(2017年)》到建立完善廢舊動力電池資源化利用標準體系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再到涉及動力電池系統比能量及成本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讓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全面開花,但也讓不少企業壓力倍增。
有鋰電池企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動力電池行業即將迎來一場大浪淘沙的篩選,一些產品質量差、安全係數低的電池生產企業將會逐步被市場淘汰。
該人士預計,磷酸鐵鋰電池未來兩至三年勢必將面臨較嚴峻的產能過剩問題,三元鋰電池也會出現階段性產能過剩,過剩以後將出現激烈的價格戰、普遍開工不足、利潤下滑等問題。但高端產能一定會供不應求,那些具備產品技術優勢、產能規模優勢以及市場占有率優勢的企業將獲得更好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