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國內首批產業化鑄造3D列印產品面世,3D列印產業再度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據了解3D列印技術源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美國,在工業設計、建築設計、工程施工、汽車製造、航天工程、醫療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年來,隨著國家對3D產業的重視,我國3D印表機快速發展,業內機構預測,2017年我國3D列印產業規模將達到173億元,2021年將達到691億元。
日前,全國唯一的3D產業化運用基地、全省重大工業企業四川共享鑄造公司經過了半個月的緊張生產,製造出全國首批鑄造產業化領域3D列印產品,投入市場後,將實現3D列印運用於鑄造產業化領域零的突破。
這批產品是共享鑄造公司為中車資陽公司生產的機車發動機零件,為了儘快生產出這批產品,車間裡所有機器從春節到現在,24小時不停工,採取工人24小時輪流值班的方式。由於車間推行「綠色製造」、「智能製造」,生產工作的主角不再是工人,而是智能化機器。同樣的產量,原來手工鑄造的人數,比現在需要多將近一倍的人數。
不僅僅降低了人工成本,3D印表機還大大提高了產品成品率,實現了節能減排,四川共享鑄造公司智能製造部部長李昭奇說,以以前發動機上的缸頭為例,以前成品率不到百分之六十,用了3D列印後,大概會把成品率提高到百分之95以上。
傳統製造是先製造模具,再實行驗證後才能發現產品的缺陷,這是成品率不高的一大原因,共享鑄造車間實施「智能製造」,由傳統的先製造模具再實驗轉變為了用電腦把產品模擬製造出來,先實驗,再生產,提高了成品率。
據了解,共享鑄造公司將在今年3月底正式投入批量化生產,將主要鑄造生產船舶動力、軌道交通領域的發動機等產品,規劃產能將達到2000多噸,年產值將達3億元。
20世紀80年代後期,3D印表機的橫空出世,開啟了增材製造新時代。近年來,借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東風,3D列印步入快速發展期。世界各國紛紛將其作為未來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加以培育,如2012年美國將「增材製造技術」確定為首個製造業創新中心(後更名為「美國製造」),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俄羅斯、南非、印度等國也通過各種措施推進3D列印產業發展。我國的3D列印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基本同步,但產業化仍處於起步階段。
我國3D列印的研究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發端於高校,如今已形成清華大學顏永年團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團隊、西安交通大學盧秉恆團隊、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研究團隊和西北工業大學黃衛東團隊等骨幹科研力量,論文和申請專利的數量處於世界第二位。2016年10月又成立了中國增材製造產業聯盟,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建設方案也通過了專家論證。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推進,走產學研協同之路,形成長效合作機制,成為我國推進3D列印產業化的現實選擇。
據悉,目前我國在3D列印已有部分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其中,雷射直接加工金屬技術發展較快,已基本滿足特種零部件的機械性能要求。在這方面,西北工業大學的黃衛東團隊採用這類技術直接製造金屬零件,並已成功對航空發動機葉片進行了再製造修復。與此同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華明領銜的「飛機鈦合金大型複雜整體構件雷射成形技術」,讓我國在高性能金屬材料3D列印上,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如今已廣泛應用於我國的航空航天領域。
2016年8月23日,住建部發布《2016—2020年建築業信息化發展綱要》,其中提出積極開展建築業3D列印設備及材料的研究,探索3D列印技術運用於建築部品、構件生產,開展示範應用。這意味著在國家層面對3D列印建築技術的認可和推廣應用的鼓勵。
採用3D列印技術,對房地產來說將是一次顛覆性的革命。今後顧客不但可以定製家居,還可以定製個性化的房子,列印各種異形構件,做到一套房一張設計圖。小區內的建築,在保持風格協調的基礎上,也不必千篇一律等。
在大部分人心中,3D列印只存在於高新科技領域。但隨著3D列印建築技術的日益完善,特別是3D列印建築技術在建築行業的成功應用,3D列印建築技術引領的產業變革有望成為建築業和房地產業未來的方向。
報告大廳《2016-2021年中國3D印表機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預測,2017年我國3D列印產業規模將達到173億元,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41.36%,2021年產業規模將達到69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