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雖然在去產能政策下,我國化肥產量出現下降,但整個行業的壓力仍然有增無減,業內人士分析,化肥唯有向多樣型、服務型、創新型方向發展,順應農業結構的改變,才能占領更多市場。與此同時,為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出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的戰略目標,化肥行業壓力進一步加大。
2017-2022年中國農藥化肥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共生產化肥7004.92萬噸(折純量),同比下降4.8%,而2015年產量還是同比增長7.3%。產能在增加,產量卻出現下降,主要原因是2016年化肥價格過低,企業開工率下降。據介紹,目前國內氮肥自給有餘,氮肥產能過剩約40%。磷肥產能多年呈井噴式增長,嚴重過剩的陰影一直困擾著上下游市場,產能利用率也不足70%。複合肥每年雖有幾十萬噸產能退出,但相對於總量仍微不足道,產能過剩率達35%。而鉀肥去年需求預計1400萬噸,實際供應量達1900萬噸,同樣呈過剩態勢。
隨著國家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測土配方施肥得到大力推廣以及施肥方式的變化,化肥用量減少是大勢所趨。「目前部分近期停產的尿素企業正在醞釀開車,甚至一些長期停產企業也有復產計劃,這將對尿素市場行情造成進一步打壓。如果今年落後產能真的大面積復產,也不排除下半年市場價格將給氮肥行業再一次帶來重創。」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氮肥部副總經理孫玉澤不無憂慮地說。
瓮福集團農資公司市場部總經理田昕星認為,磷肥行業面臨鐵路運力持續緊張、環保督查嚴厲等問題,無形之中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青海鹽湖工業股份公司銷售分公司化肥事業部經理宋先民表示,目前鐵路運力下降,國產鉀肥庫存減少及春耕生產開始,短期內國內鉀肥供應會相對緊張,價格將維持穩定或有所回升,但總體上後期鉀肥市場將保持穩定的趨勢。
「市場化進程加深,各種優惠政策取消殆盡,成本壓力加大。」湖北新洋豐肥業股份公司副總裁趙程雲說。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自2016年4月20日起,中小型化肥優惠用電全部取消,電價漲幅達0.08~0.1元/千瓦時,這就意味著合成氨成本上漲150元/噸,尿素成本上漲80~100元/噸,磷銨成本增加30~50元/噸。此外,鐵路和汽運運費較前期也上漲了10%~20%。
化肥行業的出路在哪裡?田昕星認為,磷復肥行業要加快向多樣型、服務型、創新型方向發展,順應農業結構的改變,推出適合不同區域及作物的多功能性產品,構建一個完整的作物解決方案產品線,才能占領更多市場。趙程雲認為:要加強成本管理,內部增效;要加大農業服務力度,促進科學施肥、精準管理;要向下延伸,跨界整合。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磊指出,水溶性肥料、液體肥料、摻混肥料、緩/控釋肥料等正日益受到重視,其發展前景廣闊,化肥企業不可錯過其中轉型發展和彎道超車的機會。
日前農業部印發《2017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工作安排》,對全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進行了部署安排。《工作安排》提出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的戰略目標,以及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
據了解我國化肥施用總量從2000年的4146萬噸(折純,下同)增加到2013年的5912萬噸,年均增長2.8%。此後增幅逐年下降,2016年化肥施用量6000萬噸左右,接近零增長,一些地方甚至實現負增長;2012~2014年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藥年均使用量31.1萬噸,2015年至今保持在30萬噸(折百)左右,繼續保持零增長。
「儘管如此,我國農業化肥農藥施用過量依舊,有效利用率水平偏低,使用結構不合理,施用技術較落後。」符純華說,比如化肥施用強度從2000年的265千克/公頃增加到2013年的357千克/公頃,年均增長2.5%,遠超國際公認的 225千克/公頃的施肥上限;農藥使用量占全球總量的1/3,品種由原來的100多種增加到2000多種,用藥次數由每年1-2遍發展到現在的3-5遍,單位面積用藥量明顯偏高,還存在濫用農藥現象。2015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5.2%,農藥利用率為36.6%,雖較往年相比有所提高,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符純華表示,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重點要推廣精準施肥、有機肥替代、新型肥料應用,實行農藥綠色防控、統防統治、高效藥械替代等。
綜上所述,在去產能以及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政策規範下,化肥行業唯有順應時代需求,生產出適合不同區域及作物的多功能性產品,才能占領更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