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生產種植過程中,離不開農藥的使用,但是農藥雖然可以儘量減少避免病蟲害的發生,卻會給消費者的食用安全及身體健康留下隱患,最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就農藥的使用也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將嚴肅查處高危害的農藥產品的使用。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農藥行業已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體系,滿足了農業生產需求,為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同時,農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步突顯,在環境保護大趨勢下,必須多措並舉儘快提高清潔生產水平。
我國是農業大國,對農藥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旺盛的市場需求推動下,我國農藥行業發展迅猛,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農藥生產國和出口國。
據2017-2022年中國農藥製劑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農藥企業數量為1642家,全國農藥產量達到374.1萬t,可生產500多個品種。
由此可見,我國的確是名副其實的農藥生產大國,但同時給環境帶來的壓力也遠遠大於其他國家。特別是在清潔生產方面,與已開發國家有較大差距。
農藥是一種或幾種物質的混合物及其製劑,「三廢」組成複雜,毒性大且濃度高,不易治理。而且農藥品種多,工藝複雜,不同產品產污情況不同,同一產品也會因工藝、原料不同而產生不同污染物。
具體來看,農藥生產中排放的廢氣很多,如氯化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來源於加入過量的氣體原料、化學反應產生的氣體、回收不徹底形成的有機廢氣、處理廢水廢渣產生的氣體污染物等。
農藥生產中的廢水也不少,如氯化鈉、磷酸根、硫酸根等,主要來源於化學反應產生的廢水、操作過程中未反應的原料、處理廢水時產生的污染物等。
農藥廢渣則包括有機物、無機物等,主要來源有未反應的原料、過濾廢渣、蒸餾殘液、處理廢水時產生的沉渣和污泥等。
目前,對於廢氣,一般是通過過水吸收、活性炭吸附、RTO焚燒等方式處理。而不同廢水處理工藝則很不同,一般要先預處理,再進行物理、化學、生化法處理。廢渣由於熱值較高,通常以焚燒方式處理。
儘管我國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對農藥生產工藝進行改進,研發「三廢」治理技術和資源回收技術,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仍面臨許多問題。例如,缺乏特徵因子排放、副產物產品質量等標準。
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農藥清潔水產水平,如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建立負面清單,制定和實施排放標準,完善清潔生產評價體系等。總的來說,我國農藥清潔生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任重而道遠。
《農藥管理條例》今年6月1日起實施,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堪稱史上最嚴。此次新農藥條例是《農藥管理條例》的第二次修訂,新《條例》將農藥生產管理職責統一划歸農業部門,賦予農業部門全面履行農藥登記、生產、經營、使用指導全過程的管理職責。
廣東(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省農業廳昨天專門舉行「《農藥管理條例》宣傳月活動」啟動儀式,對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進行解讀。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副處長李友順介紹說,「正如新條例中第一條規定的,以保證農藥質量為核心,保障安全為主要目的。」
在農藥登記方面,《農藥管理條例》取消農藥臨時登記,允許農藥登記資料轉讓,實施登記集中評審制度、登記試驗的備案制度和試驗單位的認證制度。
同時,取消原工信部門負責的農藥生產企業資質核准、農藥生產批准證和質監部門負責的農藥生產許可證,新設農藥生產許可制度將實行「一企一證」制,按生產範圍進行許可。
《農藥管理條例》明確,劇毒、高毒農藥不得用於防治衛生害蟲,不得用於蔬菜、瓜果、茶葉、菌類、中草藥材的生產,不得用於水生植物的病蟲害防治;通過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先進施藥器械等措施,逐步減少農藥使用量;對實施農藥減量計劃、自願減少農藥使用量的農藥使用者,給予鼓勵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