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行業中,服飾行業絕對是歷史悠久、永遠不會消失的產業。但近年來隨著服飾企業的瘋狂擴展,以及國外品牌的扎推駐入,中國服飾行業「產能過剩」現象越來越嚴重。以下是宇博智業小編整理的2016年中國服飾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1、狼多肉少
2001年前後,是休閒品牌最火的年代,儘管如此,當時的ESPRIT、佐丹奴、班尼路、S&K、真維斯、以純、美特斯邦威和森馬等品牌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品牌,我們以局部城市的店鋪數量來預估全國,這7、8品牌加起來可能也才小几千家店;
再看看現在的店鋪數量,隨便報幾個,都是幾千家店鋪,以下數據源於聯商網與贏商網:
雅戈爾2016年6月,3230家門店;
太平鳥2015.12.31共有門店3794家
海瀾之家3個品牌2016年6月30日門店達4642家
七匹狼2015年總店數為2300家左右
森馬2015年6月預計全年開店500家,2015年底恢復至至8000家,截止2014年末,森馬3542家,巴拉巴拉3540家;
下面數據來自百度,不一定準確,但差異不大:
美特斯邦威4000家左右,高峰期比森馬只多不少,後來關了不少店,不知道現在有沒有3000家店;
ONLY家4個品牌,8000家左右
拉夏貝爾多個品牌8000多家
安踏公司3個品牌9000~10000家
匹克8000家
361度7000多家;
哥弟女裝3個品牌3000家左右
這上面這些,僅僅是些常見品牌而已,這只不過才九牛一毛呢,就連那些大部分人行內人士都不一定聽說過的CC&DD、秋水伊人等品牌,都動不動「3000+」的門店數量,這樣的服飾行業,可不就是狼多肉少嘛!
2、渠道過剩
無論是百貨渠道還是購物中心渠道,都需要填進去很多的服裝品牌門店的,渠道越多,門店就越多;可真有那麼多的渠道開出來嗎? 有的,僅以上海為例,全上海百貨、購物中心和奧萊每5年的總數量變化如下:
1995/1996年前後,約為105座
2000/2001年前後,約為110座
2005/2006年前後,約為128座
2010/2011年前後,約為166座
2015/2016年前後,約為260座
現在比十年前(2006)的128座翻了一倍,到260座,有些人可能會說了,現在上海比以前有錢,消費力更強了,而且現在上海人口比十年前更多了;
2005年,上海總人口1778萬,各類商場128座;
2015年,上海總人口2415萬,各類商場260座;
十年間,上海總人口增長36%,而各類商場增長103%。增幅遠超人口。
如果說,十年前上海1778萬人養活128座百貨與購物中心,那麼十年後的今天,2415萬上海常住人口,只能養活174座(增加36%)百貨與購物中心裏面成千上萬的服裝門店,也就是說,上海至少多建了60~80座的購物中心,渠道過剩了。
3、國外品牌跑馬圈地
如果上面的「狼多肉少」,就是饑荒。那麼國外品牌跑馬圈地就「外族入侵」的戰爭。下面看服裝行業的「外族入侵」的局部情況;
ZARA中國100億人民幣/年;
ZARA自2006年進入中國,前後進來7個品牌,514家門店, 2015年銷售占全球209億歐元的7%,約14.63億歐元,折合105億人民幣左右,相當於10個年銷售10億的品牌,相當30個年銷售3億左右的品牌,在國內,年銷售10億的服裝品牌已經是很好的品牌了;
H&M中國75億/年(估計)
除H&M以外,旗下還有MONKI、COS、H&M MAN等眾多品牌進入中國,總數量應該在400家左右,估計400家店鋪的年銷售75億之間吧,這個數據,養活3個好品牌不成問題吧?
優衣庫中國近80億/年(估計)
優衣庫在華門店總量已接近370家,前一年就有73億/年,如今每銷售業績應該在80億左右;班尼路等休閒品牌的加快收縮,和這個的品牌有間接關係;
上面這三家品牌,是最大張旗鼓的3家,比較明目張胆,如果你以前僅僅就這三家「外族入侵」品牌,那你就幼稚了,還有不少悶聲發大財的,就比如說下面這兩個大傢伙
衣戀集團;前不久57億賣給中國人的「小熊維尼」知道吧? 那是韓國歐巴衣戀集團的,多個品牌在中國店鋪已經8000家店鋪了,算下來每年銷售額也有2、300億人民幣了,人家現在在中國收百貨了;
百家好;這個經常看到的品牌,帶著一幫子小弟,在中國也已3000家店了,算下來也有100億/年了;
這才僅僅列了5家國外公司而已,如果將國際品牌從高端到低端全部數一遍,就會發現,一個個「外族」在中國的年銷售,和國內品牌比,都是1個打10個的,牛逼啊!
這些國外品牌,在中國市場嘗到了甜頭,你說他們會就此打住嗎? 當然不會,他們還會接著跑馬圈地,中國服裝市場的這一大鍋美味,當然是分得越多越好,直到吃撐為止,鍋就這麼大,他們吃得越多,國內品牌自然就吃得越少了;
總結:
服飾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報告分析,在嚴重的供過於求的市場推動下,未來的服飾行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如果服飾企業不提升競爭力,尋找突破口,那麼必將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