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注射器 內容詳情
我國安全注射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安全注射器 2015-11-18 15:05:52

  通過對安全注射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了解到,安全型注射器是一種在注射器完成注射後其針頭能自動回縮的自毀式注射器,針頭在注射後自動回縮進護套中,沾有病人鮮血的針頭絕不會對醫護人員造成意外傷害。接下來詳細講述一下我國安全注射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內容。

我國安全注射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因安全性較高,歐美已著手在醫療界普及使用安全注射器。

  資料顯示,中國是全球注射最多的國家之一,而這中間非安全注射的行為非常突出。注射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健康,不安全的注射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傷害……

  自毀式注射器將成新工具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注射作為常見的治療手段全世界每年約實施120億人次,其中約50%是不安全的。引起不安全注射的因素很多,其中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是注射設備未經消毒以及注射器的重新利用。更多最新安全注射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內容請諮詢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一次性自毀安全注射器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目前我國各地區注射器需求量雖約為40億支/年,但仍存在嚴重重複使用的問題。以美國為例,美國人口約2.7億人,一年使用注射器約70億支,平均每人每年用針量為25支,而中國人口近13億人,其注射器之使用量,平均每人每年用針量保守估計約5支(為美國之20%),則注射器市場之年需求量保守估計,即有65億支/年。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口眾多,目前傳統式注射器需求量約為40億支,而事實上我國現有的130餘家注射器廠商,每年僅能生產約30億支傳統式注射器,市場供需機制本身即已失衡,於是不良商人或個體戶將使用後的注射器回收,進行簡單的清洗或再處理後,回流到醫療系統中重複使用,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重複使用注射器而發生集體交叉感染疾病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常導致國內媒體的抨擊及曝光。

  早在2000年,我國就頒布了《使用一次性醫療消耗用品管理辦法》,嚴格規定各地醫療院所不得重複使用針筒。2003年開始新生兒疫苗注射已經全面採用自毀式注射器,目前,我國政府更進一步進行全面性安全針筒使用的立法,草擬計劃中也將於2015年落實使用一次性自毀式注射器。

  中國在各方持續的推動下,能有效防止針刺意外並有防止功能重複使用的安全及自毀式注射器,將成為新的注射工具。

  減少30%醫療廢物

  隨著注射器技術與材料的不斷發展,目前已成為最普遍的肌肉和靜脈注射的給藥器具。自1994年起,BD中國醫療系統業務在不斷把先進產品與技術引入中國的同時,還積極提供注射方面的學術支持,幫助中國醫療護理事業逐漸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日前,在由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主辦的「2013中國國際醫用衛生材料大會」上。BD公司在中國上市了一款新型環保注射器——碧寶。「碧寶採用獨創『綠色』理念,百分之百使用可再生能源。」擁有更加卓越的氣密性和更優化的推拉力。綠膠塞和加粗刻度線的清晰對比能幫助減少醫療誤差,預插針尖的設計可提高醫護人員護理工作的效率,世界級的鋒利針尖可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關注醫患安全

  無論是用於治療或預防醫療,注射目前都是最被廣泛使用的一種醫療行為,每年因不安全注射行為而致死的人數更高達130萬人,造成直接醫療損失約5.35億美元,間接耗費的社會成本更是無法估計,不安全注射行為所造成的悲劇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不斷地上演,不容我們再漠視這個攸關生命的問題。安全注射器的使用應該說是大勢所趨。

  但是在實際市場運作過程中卻發現,儘管安全注射器優點很多,為什麼在大陸市場推廣艱難?經過調查發現,在國內的大規模推廣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體制和觀念上的阻礙。首先,在價格上安全注射器比一次性注射器成本提高了,由於觀念的落後,接受這個價格比較困難; 此外,醫療服務定價機制也可能限制了醫療單位購買安全注射器的原因;同時,各地進行藥品和醫療器械招標採購時,一次招標往往採購半年或一年的用量,剛剛結束招標的地區,短期內不可能購買新的醫療用品。並且,價格往往是能否中標的主要因素,由於觀念的滯後,安全注射器即使參與招標也很難中標。

  由此看來,儘管安全注射器的應用是醫療衛生髮展的必然趨勢,但如何打開安全注射器在「計劃免疫」之外的市場,使其成為社會各方普遍接受的產品,還需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

  「過去我們對於環保產品有所關注,但沒有現在這麼高。」衛生部北京醫院器材處蔡葵處長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我們對新技術環保產品的關注度會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國家對於醫療投入和支持力度的增加,百姓對醫療服務以及產品的關注與需求也不斷上升。「我們要為子孫後代負責,希望國家能夠出台相關政策對成本相對較高的環保型產品予以扶持和政策支持。」蔡葵處長如是說。

熱門推薦

免費報告

更多
安全注射器相關研究報告
安全注射器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