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末,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的業務登記規模已突破1100億元,22家再保險機構在上海臨港新片區聚集。這一數據表明,我國再保險行業正在迅速發展,2025年有望再創新高。再保險作為保險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不僅有助於分散風險,還能為實體經濟提供堅實的風險保障。本文將從多個角度分析我國再保險行業的發展現狀、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
《2025-2030年中國保險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截至2025年3月末,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的業務登記規模已超過1100億元。這一成就得益於金融監管總局與上海市的密切協同,通過出台多項政策文件,從准入、監管、財稅等方面支持再保險機構在上海的聚集。目前,已有22家再保險運營中心和再保險分公司在上海臨港新片區設立,顯示出我國再保險行業的快速發展勢頭。
再保險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制度和機構支持。金融監管總局會同上海市政府先後出台三份政策文件,推動再保險中心建設。這些政策文件從多個方面為再保險機構提供了支持,包括准入便利化、監管優化和財稅優惠等。此外,上海保交所在臨港新片區設立了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進行專業化運營管理,積極推動再保險運營機構入駐。保險行業規模分析顯示截至2025年3月末,已有22家再保險機構在上海臨港新片區設立,顯示出我國再保險行業的機構聚集效應正在顯現。
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的業務起步平穩,登記規模已超過1100億元。登記交易中心出台了八項業務規則,推出標準化合同文本,建立交易編碼制度,保障業務規範有序開展。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業務的透明度和規範性,還為再保險運營機構提供了便利,推動了信息登記和場內交易的順利進行。2025年,登記金額和交易金額有望躍上新台階,顯示出我國再保險行業在業務拓展方面的強勁動力。
再保險的核心是風險共擔,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重要金融工具。通過再保險,保險公司可以將一部分或全部承保的風險責任轉移給其他再保險公司,確保險企在面對大規模賠付要求時的財務穩定。再保險還可以提升對出口企業的特殊風險保障能力,特別是對國產商用飛機、新能源汽車、大型成套設備等重點出口企業的保險保障力度。此外,再保險行業在護航中國企業「走出去」中發揮著獨特作用。中國「一帶一路」再保險共同體自2020年成立以來,累計承保項目181個,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2172億元風險保障。
儘管我國再保險行業增速顯著,但仍存在「大直保、小再保」的結構性矛盾。2024年數據顯示,我國直保保費規模全球占比為11%,而再保險保費規模的全球占比僅為3.5%。我國再保險市場規模約為316億美元,占全球再保險保費規模9000億美元的3.5%,排在全球第七位;而我國直保市場的規模約為8000億美元,占全球直保保費規模7.2萬億美元的11%,居全球第二位。我國再保險保費占直保保費的比例約為4%,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12.5%。這表明我國再保險行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政策層面正在不斷發力,推出支持再保險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關鍵舉措。《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行動方案》提出,支持在臨港新片區設立專營再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法人機構或分支機構,穩步推進跨境再保險、境內再保險業務線上交易。此外,政策還提出圍繞共建「一帶一路」、航空航天、綠色航運等重點領域,研究開展新型風險轉移產品發行和交易試點的可行性,提高對「走出去」企業與項目的全球承保能力。未來,再保險行業應在綠色航運等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力,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築牢風險屏障。
總結
2025年,我國再保險行業在制度、機構、業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登記規模突破1100億元,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儘管我國再保險行業仍存在結構性矛盾,但隨著政策支持和業務創新的不斷推進,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再保險行業不僅有助於分散風險,還能為實體經濟提供堅實的風險保障,助力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