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核心,逐漸成為我國城市規劃研究的熱點之一。城市設計質量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城市未來的建設和發展。因此,應將城市設計作為城市繁榮發展的重中之重。城市規劃設計的目標總的來說就是讓城市的居住環境更舒適。以下對我國城市設計現狀分析。
2017-2022年中國城市景觀設計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城市設計的具體定義在建築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的設計工作,介於城市規劃、景觀建築與建築設計之間的一種設計。相對於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城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但是,因為二十世紀中葉以後實務上的都市設計多半是為景觀設計或建築設計提供指導、參考架構,因而與具體的景觀設計或建築設計有所區別。
中國的城市建設已經取得了讓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同時正面臨著更快更大規模的發展。但是縱觀中國城市建設過程,在肯定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在今後的大規模城市規劃建設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決,必將嚴重影響到我國城市建設質量,以致患上難以解決的「城市病」,造成建設資源的極大浪費。我國現階段的城市規劃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城市建設,規劃先行。規劃在建設中的地位極其重要,規劃是城市建設的藍天,是城市建設的法律。所有的城市建設包括市政基礎設施,城市廣場,社區街道,景觀綠化等建設都應該納入到城市規劃的行列中。然而,在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經常被改變,表現出了很強的隨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領導的更替。第三,利益驅使。首先來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為了尋求財力大多熱衷於土地出讓,這些都牽涉到城市的規劃。其次是個人利益,有些個人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操縱或誘導規劃的調整,從中牟利。這一切都使現階段部分城市的規劃出現了隨意性大特徵。
任何一個城市,從形成到發展,都有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伴隨這一過程的必定會有大量的文化遺蹟。但是在現階段的舊城改造過程中,蘊涵了深厚文化底蘊的大量的文物古蹟、風景名勝歷史文化街等遭到了嚴重破壞。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高低不僅僅要看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城市設施的完善程度,還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評價一個城市是否適宜於居住,並不在於城市規模的大小,建築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態環境,城市的規劃建設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然而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建設一方面帶來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煥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卻對城市的生態環境產生強烈的衝擊。雖然國家也制定了響應的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等,並要求對大型和重要的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編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不論是領導還是具體的建設部門往往對此重視不夠,致使這些法律法規僅僅是流於形式沒法得到落實。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一些城市為了改變形象早出政績,大搞特搞獻禮工程,形象工程,片面追求建設的高速度,忽視客觀規律,盲目蠻幹,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損失。
目前交通擁擠幾乎成為每個城市的通病,這除了與中國汽車業的迅速發展分不開,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規劃中缺乏前瞻性。特別是近幾年來,由於私家車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數量和寬度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行路難的現象突出顯現出來。在許多舊城區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設施缺乏、戶外活動空間有限,公眾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嚴重影響了城市居住生活質量。這一切都與在城市規劃中缺乏前瞻性有關,沒有在近期或是較長一段時期內給建設留有一定發展空間,導致了大量的拆遷現象。
一個城市其獨特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造就了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古韻,因此,在城市規劃中需要突顯當地的歷史特色,地理特色。
然而,在城市規劃中照搬照抄、拿來主義,趨同化現象嚴重,風情各異、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已經不復存在,代而取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再造城市。這樣城市也就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羅列,失去了傳統文化的靈魂與活力,在失去特色的同時也就沒有了發展的競爭力。
我國擁有地級市及縣級市662個左右,而擁有城市規劃編制資質的企業或單位只有295家。由此可見,在城市規划行業中依然存在競爭區域。此外,當城市規划行業逐漸下沉至縣或鎮,或者城市規划行業不斷細分時,市場擴容,城市規划行業的競爭也將不斷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