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直在控制人口,但人口疏解的效果並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北京特大城市的"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呈現出的高就業率、高收入水平、低消費支出給外來人口強烈的空間拓展意向,優質公共服務的幻影對外來人口空間擠壓不足。北京市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持續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同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一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孕育成長,在部分領域已經成為重要的帶動力量。以下對北京城市發展現狀分析。
2017-2022年中國城市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明,面對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和改革發展的艱巨任務,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上下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首都經濟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標任務,為「十三五」順利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現從四個服務業部門來分析北京城市發展現狀。
北京城市發展現狀從區位商變化趨勢上看,城市功能拓展區第一產業區位商逐年保持在接近於零的水平,城市發展新區區位商在3-4區間內逐年下降,而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第一產業區位商則從6.5-9區間內先是逐年上升,然後保持平穩態勢。這說明了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第一產業在北京市範圍內呈現聚集態勢,作為北京市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帶,生態涵養發展區第一產業的存在和發展是十分必要的。生態涵養發展區在積極發展第一產業的同時,應貫徹落實政府提出的「拓展京郊農業功能,改善首都生態環境,建設都市農業」的目標,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都市農業,為北京市的農產品供應、生態旅遊以及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北京城市發展現狀綜合對比產值比重及區位商數據可以看出,北京市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地位逐年下降,其產值占GDP比重不足四分之一,並且中心城區即首都功能核心區與城市功能拓展區的第二產業比重更小,產業結構水平更高,第二產業從產值上來講更多的聚集於郊區,即城市發展新區與生態涵養發展區。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發展新區與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第二產業產值比重與區位商均較大,在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即城市發展新區是承接首都產業、人口和城市功能轉移的重要區域,是首都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聚集區;生態涵養發展區是首都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保護地,是保證北京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區域。因此兩者要積極發展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的第二產業,主動退出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努力提升功能區的宜居水平,防止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
北京城市發展現狀從區位商數據的變化趨勢上看,第三產業主要聚集於北京市中心城區,即首都功能核心區與城市功能拓展區,它們的第三產業區位商均處於1.0水平之上,並且十年內變化趨勢比較穩定。另一方面,城市發展新區與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第三產業區位商在數值與變化趨勢上也比較相似,十年內基本穩定在0.6水平線附近。
第三產業在北京市產業結構中的這種決定性的規模與作用,註定了其在產業發展布局與城市功能規劃中要起到主導地位。前文所提到的北京市要強化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其產業方面的選擇也必然集中於第三產業內部的各部門。因此僅從整體上分析第三產業的比重或區位商是不夠的,需要對第三產業內重要的、或是相關的產業部門進行針對性分析。
具體來說,首先分析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即信息服務業),金融業與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北京城市發展現狀指出,這三個產業部門都是在北京市總體產業結構中占有較大比重,並且是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或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部門。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區以金融街為核心,金融業的發展具有顯著優勢;城市功能拓展區則以中關村為依託,是信息服務業的核心聚集區;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則在這兩個功能區都具有明顯的區域聚集優勢。另一方面,以批發零售業為代表的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部門,雖然其比重在北京市整體以及四大功能區中都呈下降趨勢,但反應在區位商指標上,在城市功能拓展區仍呈現出聚集態勢。最近以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為代表的批發零售業聚集區域的外遷,正是北京市疏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從產業結構方面分析和考慮,這也具有必然性和較好的疏散效果。
北京城市發展現狀表明,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是北京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落實「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履行「四個服務」基本職能的有力支撐,是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要立足北京實際,突出中國特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按照國際一流標準,把北京建設成為在政治、科技、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具有廣泛和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城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進而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