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是信息處理、程序運行的最終執行單元,Intel是CPU市場霸主,占全球數據中心伺服器市場 90%以上份額,在高端晶片領域已經做到自給自足,以下是CPU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我國CPU市場規模和潛力非常大,龐大的整機製造能力意味著巨量的CPU採購。據CPU行業分析數據統計,2020年國內智慧型手機產量高達13.69億台,計算機整機產量也達到3.2億台。
伺服器CPU伴隨著整機出貨的快速成長,需求量增長也較為迅速。CPU行業發展前景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伺服器出貨量達到330.4萬台,同比增長26%,其中網際網路、電信、金融和服務業等行業的出貨量增速也均超過20%。另外,國內在物聯網、車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計算領域,對CPU也存在海量的需求。
前500名超級計算機數量中,中國占比46%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美國23%次之,之後是日本等其他國家。在國內有如此大需求的背景下,伺服器晶片擁有廣闊的空間,並且晶片也國產化迫在眉睫。從近幾年趨勢來看,2020年起中國超級計算機數量明顯增加,美國超級計算機數量逐漸減少,在此背景下國產伺服器晶片迎來廣闊的增量市場。
美國企業(英特爾、AMD、高通等)是我國CPU產品的主要供應商,其中直接從美國本土進口的CPU晶片體量也比較大。2020年前7個月,我國累計從美國進口處理器64.87億元,占到我國從美國晶片進口額的84%,占比非常之高。對美國處理器的過度依賴,成為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大軟肋,在當前貿易戰持續的大背景下,影響已經十分明顯。
英特爾幾乎壟斷了全球市場,國內相關企業約有3-5家,但都沒有實現商業量產,仍然依靠申請科研項目經費和政府補貼維持運轉。龍芯等國內CPU設計企業雖然能夠做出CPU產品,且在部分指標上可能超越國外CPU,但由於缺乏產業生態支撐,還無法與占主導產品競爭。
用戶對其內部邏輯、軟體代碼缺乏控制,存在邏輯炸彈、軟體後門等安全性問題。CPU行業發展前景指出,在一些關鍵基礎設施、武器裝備等領域,由於使用周期非常長,相當長時間內可能都不需要對信息系統(包括CPU等元器件)進行升級換代,這和消費級產品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其對供應鏈安全的要求遠遠大於性能要求。
政府對該領域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政策日趨完善,為產業後續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尤其是未來中美在科技領域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國內對國產CPU的支持力度還會保持在高強度。(1)對CPU相關的元硬體研發引導、資金支持以及財稅優惠政策有所傾斜;(2)支持企業通過兼併重組、國際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強,提高國產化替代能力;(3)加強應用端扶持,推動國產化採購工作,將基於國產晶片的整機產品列入政府採購清單,鼓勵軟體、周邊設備對國產CPU進行優化和適配;(4)加強人才培養,2020年10月工信部發布消息稱,將與教育部合作加強集成電路人才隊伍建設,將集成電路設置為一級學科。
長期來看,我國仍將是全球最大的CPU消費市場。首先,針對5G的推廣應用,智慧型手機將面臨著大量的換機需求,2021年年底有望進入實質性增長階段。其次,PC雖然未來相對疲軟,但用戶基數非常龐大;預期未來幾年國內雲計算市場規模增速將持續保持在30%以上,因此伺服器晶片市場將繼續在雲計算、企業數位化轉型中受益,以上便是CPU行業發展前景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