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由商務部提出,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俱樂部分會組織起草的《代駕經營服務規範》(SB/T11137-2015)(以下簡稱《規範》)標準正式落地實施。《規範》對代駕企業及代駕司機提出了明確的標準和要求,讓代駕行業發展有規可循,自此代駕行業不再是「無主管單位、無准入門檻、無統一標準」的三無行業。可以預見的是,擁有上崗證、代駕保險的代駕員也將越來越多,讓車主更加放心地預約代駕服務。
隨著我國代駕行業的不斷發展,如滴滴代駕等網際網路企業利用網際網路的技術優勢和雄厚的資本,在短期內通過「燒錢」的方式爭奪市場份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代駕行業誠信、透明發展。但目前,代駕人員職業素質及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安全保障欠缺、服務質量無標準等問題依然凸出。
駕駛技術需看上崗證
在預約代駕時,車主如何判斷代駕員的駕駛技術,用什麼來證明代駕駛員對駕駛各種不同車型的適應能力?對於大多數車主來說,代駕員駕駛證上顯示的駕齡是一個重要參考,但實際上,所謂駕齡並不能完全代表代駕員的駕駛技術。對此,有過切身體會的車主王先生認為代駕員用駕照來證明自己的駕駛能力著實不靠譜,這樣的衡量標準不負責任,代駕員不專業的問題在行業中依然存在。而王先生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嘆源於一次代駕事故。
車主王先生表示,雖然有的代駕員駕駛證上顯示的駕齡很長,但有時依然感覺他們開車不熟練,像新手上路一樣。每次遇到這種情況,自己較為清醒時會更換代駕員,但出事故那次確實不太清醒。據王先生描述,其在北京昌平地區喝酒後預約了代駕,該代駕員的駕齡為9年。當時在往北五環的天通苑行進時,發現路段正在施工,代駕員可能是疲勞或走神,沒有注意到路邊停靠的其他車輛,沒踩剎車導致自己的奔馳遭遇撞車事故。事故發生時是凌晨2點,交警凌晨3點左右到達事故地點後,也多有抱怨稱,一晚上都在處理代駕事故,代駕員撞奔馳、寶馬的情況很常見。
「我之前叫代駕總感覺有點不太正規,後來出現了網際網路代駕平台,通過APP能更直觀地了解代駕員,但依然會存在代駕員不專業的問題。」王先生表示,他的車為奔馳R 350,原廠配件很難獲得,當時定損的價格為10萬元左右,所以事情解決時間也就更長,前後需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事後,該代駕平台開除了肇事代駕員,這次事件後,王先生很少再叫代駕了,現在更習慣把車就地停在飯館附近然後打車回家。「因為我對車一向特別愛惜,從來沒出過事故,即使這個平台賠付的再多,處理事故的能力再好,我還是會心疼自己的車。」他說。 因為代駕員的不專業而不敢再叫代駕,這該如何解決?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俱樂部分會秘書長張士立表示,《規範》出台之前,協會就已開始組織培訓代駕員。目前,30%的代駕員大約20萬人都已經接受了培訓,擁有代駕上崗證。考核內容主要是科目二中常見的幾項,包括倒車入庫、側方停車、坡道定點停車和起步等。而在考核過程中,確實也印證了單純看駕照並不能完全體現出代駕員的駕駛技術這一實際情況。
「我們在考核時也發現,代駕員考試通過率只有80%。代駕員必須具備熟練駕駛汽車的能力,而且必須能夠適應各種不同品牌的車型,因此對不同品牌車型的適應能力也是考核中的一項,否則容易出現安全隱患。」張士立介紹稱,儘管代駕員擁有上崗證很有必要,但上崗前的培訓尚屬於行業自律,目前已經有70%~80%的企業進行了代駕培訓,但還有一些企業對此不夠重視。今後協會會把受過培訓的企業公示出來,讓更多消費者放心使用代駕,而那些真想做大做強的企業一定需要對本公司的代駕員進行考核。
代駕保險可保駕護航
前幾年,代駕險尚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一旦發生代駕事故則很容易出現服務糾紛,雙方因為交通罰款、維修費而鬧得不可開交的事也時有發生。而隨著代駕險的推出和普及,代駕事故再不用車主自掏腰包來解決,前文所提到的車主王先生的事故中所有的維修費用都由代駕平台為代駕員所投的保險來承擔。
張士立介紹稱,《代駕經營服務規範》試點期間,去年5月,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曾與平安集團北京分公司推出代駕責任險,現已有70%的代駕企業都購買了該保險。財富億家(北京)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總裁施勇介紹稱,其在與平安集團合作時,最開始是向代駕企業收取定額的保險費用,但隨著一些代駕企業發展不穩定,人員流動快,企業也不願意給代駕員上保險,企業投保熱情有所降低。
平安集團在做代駕保險的5年時間裡,發現代駕險的賠付率過高,今年初開始提高了保費價格,並採取了差異化收費的策略。如果代駕企業近兩年的賠付率過高,代駕險的價格就會上升,而事故發生率較低時,漲價的幅度就會比較小。對於一些規模較小、事故頻發的代駕企業,平安集團甚至對其採取了停保的措施。
據了解,代駕險並不是強制保險,因此最初滴滴代駕和e代駕都採取自保的方式,企業在每單收入中收取一定額度的費用用於事故賠付。這種方式如果企業內部管控良好,賠付率比較低時,收上來的所謂「保費」還會有剩餘,作為企業收益,但這種方式只適合規模較大的企業。施勇稱,這種方式在歐美等成熟保險市場確實比較常見,但在我國尚不提倡,目前,滴滴代駕已經購買了代駕責任險。需要注意的是,代駕責任險與商業險是不同的。前者不用動用車主保險,而後者根據具體情況可能還需動用車主的保險,具體還要看保單內容。「未來,代駕業可能會有更個性的需求,隨著代駕業務的多樣也會出現更多的創新模式。」施勇說。
網際網路助代駕快速成長
目前,我國代駕單量已經超過韓國,以30%的市場增速不斷發展,預計在未來三年能達到200萬單/天。據張士立介紹,現在代駕業務已經不僅是酒後代駕一種,商務代駕、旅遊代駕、代辦車務服務的業務也在逐漸增多,目前已占代駕市場份額的5%。「我認為,未來代辦車務服務和商務代駕最具發展潛力。這主要因為我國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速度快,而代辦車務服務也讓很多車主免去了不少麻煩,節約了時間。而對於傳統代駕企業來說,只要敢於創新,也會獲得長足發展。」
提及網際網路對代駕行業的改變,施勇稱,這兩年代駕行業的分布和發展狀態已經與之前大不相同,尤其是滴滴代駕進入市場以來,傳統企業面臨著與網際網路企業的融合。一些小企業逐漸與滴滴代駕形成合作關係,甚至有一些代駕企業成為了滴滴代駕的合資公司。另一些小企業則逐漸縮小或放棄代駕業務的發展,轉行去做其他汽車相關業務。
在網際網路大潮進入之後,對於一些經營比較規範的傳統企業來說多少也會有衝擊,普遍來看,傳統企業的業務流失率在20%左右,同時它們也開始更注重用網際網路技術提升服務。而經過「燒錢」之後,目前網際網路企業與傳統企業已進入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