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當年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硝機組容量約0.6億千瓦;截至2016年底,已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硝機組容量約9.1 億千瓦,占全國火電機組容量的86.7%。以下對大氣治理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十二五」期間,火電行業已基本完成脫硫脫硝設施的安裝,截止到 2015 年底,我國 6000 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的總裝機量為 9.9 億千瓦,脫硫和脫硝裝機容量分別為 8.2 和 8.5 億千瓦,滲透率分別達到 83%和 86%。
根據國家能源局和環保部的統計數據,2015 年全國燃煤電廠完成超淨排放改造 1.4 億千瓦,2016年目標完成 2.5 億千瓦的改造,由於北京、河北等地區先於全國其他地區啟動超淨排放改造,因此假設全國 2015 年前已完成 0.5 億千瓦裝機的改造,則 2014-2016 年全國完成超淨排放改造的裝機約為 4.4 億千瓦。因此到 2017 年底,全國累計完成改造的裝機將過半,超過 5.5 億千瓦。
根據《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的目標,到 2020 年,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控制在 1,580 萬噸、1,574 萬噸以內,預計較 2015 年將分別下降 15%和 15%。展望」十三五」,火電超低排放改造、廢脫硝催化劑處理處臵、燃煤工業鍋爐大氣污染治理、非電重點行業除塵脫硫脫硝及第三方專業化治理等方向將成為」十三五」除塵脫硫脫硝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從大氣污染治理投入增速及其占環保總投入的比值來看,由於‚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實現了翻倍增長,預計」十三五」期間比重將明顯下滑,大氣治理板塊將趨於平穩。 在 2017-2018年全國超低排放改造結束以後,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減排的增量與新增投資的關聯性不高,而主要來自於強監管的背景下,電廠實現達標排放。
在過去的5-7年間,燃煤電廠的大氣治理經歷了從脫硫到脫硝,再到全國超淨排放的發展階段,而非電行業的大氣治理遠遠滯後於電力行業。制約非電行業發展的最核心的因素還是企業的盈利狀況,環保投資作為企業的成本端,在微利或者虧損的情況下,行業範圍內的污染治理和提標改造缺乏其現實基礎,企業增加環保的資本開支的意願較差。因此在2010-2015年間,這一階段更多的是完成非電行業的環保設施從無到有的過程,但比起電力行業(尤其是電力行業大氣治理還有電價補貼),非電的大氣治理訂單顯然不是優質項目,再看清新環境、龍淨環保、菲達環保、遠達環保等主要的大氣治理工程公司,來自非電行業的訂單的比例在2016年前始終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
大氣治理行
1、以環境效果為目標的政策導向將更加明顯
長遠來看,大氣治理的環境政策同污水、固廢等其它領域一樣,將由污染控制型政策逐步轉向以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防控為目標的環境政策。但短期來看,政策制定的重心仍以限定企業達標排放、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為主。
2、污染物行業排放標準將得到細化
在新版火電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中,針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標準高於歐盟;新修訂的《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增加了燃煤鍋爐氮氧化物和汞及其化合物的排放限值;《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進一步提高了生活垃圾焚燒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對二噁英排放指標已向歐盟標準看齊;未來在大氣治理需求的刺激下,針對 VOCs 和汞的排放標準有望進行進一步的提升,更加化的行業排放標有望出台。
綜上所訴,「未來的發展應該是由相關領域內龍頭企業牽頭,整合他們現有的優勢技術、工程化裝備、優勢資源及已有市場,進行相關產品的技術升級和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我覺得這應該是大氣治理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以上對大氣治理行業發展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