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 內容詳情
翡翠行業技術特點分析:雕刻工藝
 翡翠 2015-07-16 17:07:10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中通過玉之雕琢與人的學習的對比,指出璞玉無琢與人的不學無知一樣不可取。《詩經.淇奧》中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概括了古代加工骨牙、玉石的基本方法。

翡翠行業技術特點分析:雕刻工藝

  切,即解料,要用無齒的鋸加解玉砂把玉料分開;磋,是用圓砣蘸砂漿修治;琢,是用鑽、錐等工具雕琢花紋、鑽孔;磨,是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這套治玉技術在商代已經被工匠們掌握。現今的玉雕技法,大體還是採用這幾種方法。所以古代稱治玉為琢玉、碾玉,而不是雕玉、刻玉。

  一、開料與切割

  開料與切割是是對翡翠原石最初的加工,也是為一件玉器產品打基礎的環節,不能有大的閃失。方法有片切割法、線切割法和砣切割法。

  片切割法。

  採用大型開料機或中型油浸開料機切割翡翠大塊原料,鋸口較寬、深,原料損耗較大;採用中型切割機切割適合作擺件的翡翠原料,鋸片較薄且有水冷卻,鋸口較小,原料的損失也較小;採用小型切割機切割如把玩件、牌片和墜飾等的翡翠原料,鋸片薄如紙般,原料基本沒有多少損失,出開料外,也常用於雕刻過程中大光面的開面。這三種橫軸立輪切割機的切割,是目前國內最常見的翡翠切割方法。

  線切割法。

  用馬尾和馬鬃繩充當鋸條,不斷加砂和水,來回往復地拉動「鋸條」磨擦拉鋸。慢慢地就可以把玉料剖成兩片平整的玉片。良渚文化玉器表面常見到拋物線形的線鋸痕跡,可能是採用此法剖玉的結果。在當時,不講究人力、時間、勞動效率,只求通過這種持續的「以柔克剛」的毅力,達到預期的效果。這種耗時、耗力的方法,必須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證。

  砣切割法。

  砣,是利用簡單的機械原理作旋轉切割被加工玉器的工具。古時候,在一個水平軸上安裝一個圓盤,然後將繞在軸上的帶子連接在腳踏板上,治玉工匠交替踩腳踏板,旋轉的軸帶動被稱為「砣」的圓盤轉動。此時在圓盤上不斷加水和金剛砂等砂類物質,就可以通過磨擦來加工玉器了。現代的翠雕工具已經全部採用電動設備,而且轉速可以調整,這樣在速度提高的同時,工藝的精細程度也躍上了新台階。

  二、琢磨與雕刻

  開料與切割是對翡翠原石最初的加工,琢磨雕刻才是翡翠加工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

  畫活是在翡翠原料上因材施藝的重要步驟,它是指在具體的玉料上如何落實設計構思、如何用料等一系列具體的問題。玉雕師要全面掌握原材料種水、顏色、綹裂等多方面的特點,力爭體現出作品獨特的材質美、造型美、工藝美,凸顯出每件作品的獨創性。不同的玉雕師的藝術素質與實踐經驗不同,功力也有差異,因此,在認識模糊時還要藉助於二次、三次、四次的畫活,憑藉鉛筆線所示的位置來循序漸進地完成雕刻作業。

  設計好的玉坯,要依靠跎機加工。砣機發明於史前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部落,它的出現大大推動了琢玉工藝成為獨立的手工藝。完善的砣機叫做「高凳」或「水凳」,以木結構、鐵砣子組成。工匠用雙腳踏蹬板使砣旋轉,以水蘸金剛砂磨磋玉料而成型。

  所以說玉器不是用刀刻的,也不是用鑿子鏨成的。現代的砣機已改為電動鐵砣粘上金剛砂膠,旋轉可達每分鐘2000轉它不僅解放了玉匠的雙腳,也省去了抹蘸水砂的功夫,大大提高了效率,並創造出了嶄新的藝術韻味。相關行業資訊可查詢《翡翠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古代碾玉工序大體上分為12道:

  1.搗砂、2.研漿、3.開玉、4.扎砣、5.沖砣、6.磨砣、7.掏膛、8.上花、9.打鑽、10.透花、11.打眼、12.上光。

  一般來說,第1道~第3道是學徒工做的;第4道~11道才是玉匠的本分;第12道則另有專業的工人去做。當然,造型簡易的玉器則無需經歷上述全部工序。

  現代翠雕業由於使用了大量的電動設備與工具,加上金剛砂砣,加工的精度和速度已大大提高。如果不是很高檔或需要很仔細構思的奇形怪狀的原材料,一般的玉件是由一位玉雕師從頭做到尾現代翡翠製品製作的工藝過程,概括為「切、磋、琢、磨、光」幾大階段。常見的表現手法有浮雕、圓雕、鏤雕、活環雕等。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翡翠相關研究報告
翡翠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