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的取消,推動了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已具備了世界縫製設備生產和銷售中心的實力,2020年規模以上生產企業累計營業收入154.73億元,以下是縫紉機行業分析。
我國縫製機械行業起步較早,早在1890年,便從美國引進了第一台縫紉機。新中國成立後,縫製機械工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到21世紀初,全球已有70%以上的縫紉機產量在中國。
縫紉機行業分析指出,經過「八五」、「九五」期間的調整,我國縫紉機行業已基本形成了以上海、西安、廣東、天津、江蘇和浙江為中心的生產基地和以「上工」、「標準」、「蝴蝶」、「飛躍」等著名商標為代表的一批名牌產品。
西部大開發戰略帶動了西部地區服務工業的發展。國家恢復對服裝和縫製設備行業出口實行全額退稅,鼓勵了企業出口的積極性。加上國家加大了打擊走私的力度,克服了「水貨」對國產縫製設備的衝擊,拉動了需求。
巴西、東協、印度為主要出口市場。2020年浙江省對巴西出口工業縫紉機22.7萬台,同比增加10.1%;對東協出口19.3萬台,增加55.6%;對印度出口17.9萬台,增加23.6%。以上三大市場合計占同期全省工業縫紉機出口的46.7%。此外,對伊朗出口6.8萬台,減少29.8%;對阿根廷出口4.1萬台,增加90.8%。
截止2020年,縫製機械行業百餘家主要整機企業共生產工業縫紉機432.17萬台,同比增長32.47%,約占全行業總產量的62%。其中,行業主導性產品電腦平縫機產量達到186.2萬台,同比增長65.35%,掀開下遊行業設備升級換代高潮;自動模板機產量突破3萬台,同比增長超過60%;多頭電腦刺繡機產量2.02萬台,同比增長30.38%,高速、加裝特種裝置的高附加值產品占比較快增長。
從產業鏈來看,縫製機械行業的上游主要是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和生鐵等原材料供應商;中流是專用的國產縫紉機械設備;紡織服裝業是最重要的下游產業。縫紉機行業分析指出,箱包、皮革、玩具等細分行業也屬於縫製機械產品的主要下遊客戶。
從產品的結構來看,縫製機械產品包括工業縫紉機、家用縫紉機和縫製前後的設備。2019年,縫製機械行業共生產各類家用和工業用縫製設備997萬台(不含縫製前後),同比下降13.3%。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697台,占69.91%,家用縫紉機產量300萬台,占30.09%。
雖然,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世界縫紉機生產中心和生產大國,但卻不是強國,自動化程度低,功能單一,可靠性不高等都是我們生產的工業縫紉機一些嚴重不足。對於高檔縫紉機長期以來只能依賴進口,人民幣持續升值和國內勞動力成本上漲都成為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以上便是縫紉機行業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