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是用一根或多根縫紉線,市場出現了令人震驚的火爆局面,我國縫製機械產量全球占比約75%,百家骨幹企業營收累計同比增長19.16%,以下是縫紉機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縫紉機行業分析指出,全球服裝出口量增速20年出現小幅回升,21年有望大幅反彈。這一指標表現出與全球宏觀經濟一定程度上的協同,但也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波動幅度更大,例如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再度下行,在這兩個年份全球服裝出口增速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其次,幾乎沒有兩個年份持續為負。
由於南亞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較於我國而言還有較大差距,當地的服裝加工企業很可能對於投資品價格更加看重。縫紉機行業發展現狀指出,在漫長的產業轉移過程中,更受歡迎的將會是具備性價比優勢的縫製設備產品。
從絕對額來看,以我國為主的東亞地區迄今為止仍是全球主要的服裝加工基地。但從2019年開始,東亞的服裝出口數據出現連續兩年-7%的下滑,而非東亞地區近年來則維持波動中上漲的趨勢,2019、2020年兩年增速分別為12%、4%。
我國產業結構從一個相對落後的傳統輕工消費品行業,發展成為集光、機、電技術為一體,為紡織服裝、汽車建材、航空航天等領域提供全套縫製技術解決方案的先進裝備製造業;產品結構歷經了由腳踏式家用縫紉機向普通工業縫紉機,再向機電一體化智能縫製設備的兩次重大轉型升級;技術水平從簡陋的手工裝配到先進的裝配生產線,機殼加工線、塗裝線、數控加工設備、整機加工中心,再到物聯網、3D縫製機器人,系統化、單元化和智能化產品不斷湧現,完成了從傳統製造業向先進裝備製造的成功轉型。
2020年,國內服裝製造行業產值增速大幅反升,認為行業長期出清帶來的積極效果。這是行業經歷16-19年長達4年的調整期之後迎來的首次復甦。與此同時,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觸底後有所改善,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速在2019年10月達到最低點 3.6%,此後開始逐步回升。
縫紉機行業發展現狀指出,工業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產品配套體系及先進的科研、製造體系,並在歐洲、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擁有多個生產和研究機構,形成了從產品設計到裁剪、輸送、縫紉、刺繡、熨燙及零部件配套的完備產業鏈。
目前,我國縫紉機行業已形成800萬台的年生產能力,占世界總產量的50%。在產品結構上,從一般的工業縫紉機向特種機、專用機發展;在產品水平上,從生產高速平縫機、包縫機向生產多功能綜合自動化產品、機電一體化產品發展;並基本形成了以上海、西安、廣東、天津、江蘇和浙江為中心的六大生產基地,產品銷往非洲、歐洲、東南亞、中東、美洲等市場。
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家雖然占據了縫製設備技術的制高點,但出口量都不大,東南亞、東歐、南美等國家和地區對中低檔縫製設備的大量需求,為我國工業縫製設備的出口提供了極為廣闊的市場,以上便是縫紉機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