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在快速發展,民眾的健康狀況也在快速變化。在衛生服務方面有針對傳染病與營養不良的第一次衛生革命與針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第二次衛生革命之說,在我國是第一次衛生革命的任務尚未圓滿完成,第二次衛生革命的任務已經不期而至。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衛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質的重要指標。以下對我國居民的健康現狀分析。
2017-2022年居民生活質量指數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表明,中國各地衛生健康狀況普遍改善,最近20年中國總體人均預期壽命均有提升,兒童死亡率則普遍下降。研究認為,這主要歸功於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根據各地方特點制定的有針對性的醫療衛生政策。
對於我國居民具備健康素養的比例是6.48%的現狀,參與調查的有關專家提出建議,各級政府要結合新醫改工作,充分發揮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在提高全民健康素養中的作用,加大經費投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機構工作網絡,提供規範優質服務,促進城鄉居民平等享有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確保全民健康素養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作為人口大國,我國面臨健康風險會更多、健康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也更高。以塵肺為例,我國報告塵肺發病率比全球總和還要高;2015年全國各類慢性病患者高達2.6億人,如果能控制慢性病,平均期望壽命將可大幅提高。此外,流動人口、老年人口、婦女兒童、殘障人士等人群的健康訴求也亟待重視。以老齡化為例,全國約有失能老人4000萬人,床位不足率達86%,空巢老人則有1億多。郝模教授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我國也不用妄自菲薄,根據模型評價,上海比對「全球最健康的城市」紐約部分指標「勝出」,傳染病控制指標高出70%、婦女保健指標高出182%。不過,慢性病管理、精神衛生仍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短板,儘快補齊短板、完善公共衛生,可讓更多居民享受健康。
我國健康管理髮展歷程已超過10年,在經歷「非典」之後,人們普遍開始關注健康。據考證,中國最早的專業體檢機構出現在2003年。到2005年,大量公立醫院開設體檢中心,我國體檢行業進入高速增長期,體檢成了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解放軍總醫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任委員曾強表示,目前,我國健康管理主要有3種模式,一是依託社區衛生中心,借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之機,將相關健康管理策略融合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完成健康調查、報告反饋、干預與教育等健康管理行為。二是依託醫療機構,比如在醫院建立特需門診、幹部保健功能區等,開展健康管理。三是體檢中心模式,將單純的體檢機構轉變為健康管理機構。到2014年,我國以健康體檢中心為核心的健康管理機構已有近萬家。
健康體檢是健康管理的主要業務,但健康體檢並不完全等於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包括3個環節,信息採集、評估和干預,三者循環往復,促進健康。我國患病人群比例高,慢性病管理規模和服務數量排名世界第一位,但在質量和人均覆蓋率上,與國外還有差距。很多國內外專家都說,我國體檢像一個工廠,進來以後走流程,一下檢查很多項目,但沒有任何個性可言。
曾強認為,我國健康管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改變這種困局,應實現3個轉變,即由單純經營型向學科型轉變,由單純健康體檢向全面健康評估轉變,由單純體檢向健康管理轉變。完善學科教育體系,建立相關的知識與課程體系,培養具備醫學背景的健康管理師。醫學專家要積極投身健康教育。老百姓也要樹立全程(檢前、檢中、檢後)健康管理服務理念。
城市化、收入增長、工業化發展,對我國居民飲食結構帶來較大影響。首先,是熱量急劇增加,其次是飲食結構變化。樊勝根直言,我國居民開始吃更多的肉食、蛋奶、蔬菜、水果。中國人均肉類消費已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目前居民人均收入約為日本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人均肉類消費約為61公斤/年,日本這一數據約為39公斤至40公斤/年。同樣情況下,肉類消費過多易導致營養多重負擔,主要包括膳食營養不足、微量元素不足,最終為慢性病發病埋下「禍根」。改變現狀,專家建議,農業科研創新、政策創新雙管齊下。具體說來,農業科研應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營養轉變;至於政策創新,則可從價格補貼健康食品等入手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