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計已經誕生200 多年,它使用方便,測量準確,應用廣泛。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體溫計也在不斷地被革新換代。可以預言,在高新科技飛速發展的明天,一定會研製出更先進、更科學、更準確的新型體溫計。下文將對2017年我國體溫計行業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我國沒有禁止使用水銀體溫計。水銀體溫計在醫療領域和普通家庭仍被廣泛使用,一些藥店就可以購買到。
我國又是含汞體溫計的生產大國,來自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生產水銀體溫計耗汞110噸,相當於220 億支標準含汞節能燈的用汞量。據統計,我國每年因水銀體溫計破損而當做廢物處理的水銀就有10噸以上,而2013年國內生產了1.5億體溫計,其中1.2億隻為水銀體溫計。
專家指出,電子體溫計是取代水銀溫度計的首選產品。依據防治汞污染公約,到2017年,我國至少有70% 的含汞體溫計將被電子品替代。中國的醫院,預計將有2450 萬支左右的水銀體溫計被替換。目前,全國被替換的不到300萬支。如果以一隻電子體溫計採購價近百元計算,屆時將有近兩百億市場空間。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體溫計行業市場研究及投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現代微電子、微細加工、計算機、新型材料、超導技術等又為新型體溫計的研製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於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 對測量靈敏度高、精度高、響應速度快的體溫計需求較多, 今後的發展也必將在這方面有所提高。
體溫計的可靠性直接關係到抗干擾和測量誤差問題, 也關係到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而能在低溫環境下工作, 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會提高醫療觀察上的可靠性。
體溫計的集成化是實現其小型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的重要保證, 隨著微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 許多國家已將感溫元件、補償電路、放大電路、處理元件等集中在同一晶片上, 甚至將多個傳感器集中在一個晶片上, 以實現功能與數據處理一體化。
體積大的體溫計使用起來不方便, 也會對製作材料造成浪費。微型體溫計可滿足特殊場合的使用要求, 降低加工製作成本。
傳統體溫計的概念已從單純的測量溫度用的敏感元件發展為以體溫計為基礎的測量系統, 即在集成化的基礎上, 具有信號測量、處理、存儲、誤差與自診斷能力, 擴大了應用範圍, 增強抗干擾能力, 便於與計算機通訊。
體溫計的設計都是利用一些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隨溫度變化的規律來進行。因此, 為了研製出新型體溫計, 還需要研製新材料, 發現其新效應、新現象, 以滿足新產品的設計要求。
通過對體溫計行業發展趨勢分析獲悉,龐大的智能體溫計市場空間和前景,吸引了不少創業者大批量的進入,湧入這個領域的弄潮兒不乏有大型的醫藥集團、科技巨頭、還有新興企業、創業團隊等。很多集中在智能體溫計的領域,其中湧現了很多創新的智能產品,比如穿戴式智能體溫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