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1月我國造船三大指標以載重噸計國際市場份額均超過40%,產能也由8000萬載重噸上升至約9500萬載重噸,預計今年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將實現利潤總額45億元,以下是造船業行業分析。
2018年全年,全球新造船隻中,43.2%為中國企業製造,較2017年41.9%的比例有所提升,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造船業行業分析指出,從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初,全球造船業主要國家是日本或韓國。2010年,中國取代韓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船舶製造國。
2018年,我國完工出口船達到了316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3.6%;承接出口船訂單320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9%;12月底,手持出口船訂單795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
2018年1~11月,我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1407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00.4億元,同比下降8.2%。其中,船舶製造業2791.9億元,同比下降5.9%;船舶配套業845.3億元,同比下降6.1%;船舶修理業206.9億元,同比下降26.2%;海洋工程專用設備製造業416.9億元,同比下降12%。
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1.8億元,同比下降15.9%。其中,船舶製造業75億元,同比下降35.4%;船舶配套業45.3億元,同比下降10.3%;船舶修理業6.9億元,同比增長38%;海洋工程專用設備製造業7.7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2018年1~11月,我國造船三大指標以載重噸計國際市場份額均超過40%,繼續保持世界領先;以修正總噸計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國際市場份額的36.3%、35.4%和35.8%,其中新接訂單居第二位,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均位居第一。
據工信部預測,「十三五」期間全球新船年均需求在8000萬至9000萬載重噸左右,我國造船產能已經由8000萬載重噸增長至約9500萬載重噸,意味著,僅我國的造船產能就可滿足全球絕大部分的需求,而目前國內已有40%多的造船產能在閒置,可見化解造船產能過剩任務之艱巨。
我國造船工業已形成了以國有大型骨幹企業為主,其他所有制類型企業並存發展的產業格局。造船業行業分析指出,2018年我國的船舶生產能力已高達6600萬載重噸左右,大量社會資本進入造船行業,中小型船舶企業發展迅猛。
目前,我國船舶已出口到包括德國、英國、香港、挪威等在內的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歐盟、東協和香港為主要出地。從出口船型來看。散貨船、油船、貨櫃船、液化天然進訓、是構成我國船舶出口的主要類型。隨若我國船舶工業對海外市場的不斷開拓及出口總額的增大,般舶工業出口支柱產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上便是造船業行業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