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企業「走出去」總是背負為國爭光、輸出技術等包袱,也容易導致企業患得患失,不但容易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質疑背後動機,也常遭沿線國家利用我國的顧慮,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雖然「一帶一路」倡議將推動企業的全方位「走出去」,但進行海外投資的企業能否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開拓市場,關鍵依然在於企業在商業思維、工作模式和理念等方面,能否從「內在內行」向「外在內行」轉變。以下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分析。
2017-2022年戰略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表明,在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上,中國充分利用各種援助手段,平等的與各國發展貿易,幫助他們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發展速度舉世震驚,但是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曾經歷過這些痛苦階段,在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方面,中國的發展經歷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寶貴的借鑑經驗。
第一個層次——國內層次。從國內層次來講,改革開放30年多以來,我國形成了東強西弱的經濟發展格局。而「一帶一路」的提出,就是為了改變東強西弱的現狀,實現經濟的東西平衡。把中國的高新企業及優質產能外溢到西部,尋求新的市場和資源。同時,倒逼國家改革,把原來經濟比較落後的西部變成改革開放的前沿。
第二個層次——地區層面,實際是指周邊層面。中國是一個海陸複合國家,有漫長的邊界線。但在過去形成了海陸不均的局面,搞「一帶一路」就是為了實現海陸平衡、南北並重和東西兼顧。
最後一個層次——全球層面。第一,「一帶一路」倡議是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再平衡,也是對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的新平衡;第二,「一帶一路」主要是貫徹了歐亞大陸的中心和邊緣,是中國周邊戰略和歐亞戰略的重要體現;第三,「一帶一路」倡議是地區經濟合作的創新版和經濟外交的升級版。它不具有強制性,而是提倡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共同發展理念,是中國外交經濟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第四,「一帶一路」是中國和平崛起與和平發展的新嘗試和新努力。它排除了過去以強凌弱的模式,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條具有包容性的共同發展的新路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30多年來的快速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大國。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成為穩定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崛起在服務於世界經濟穩定與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改變著舊的世界經濟格局,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挑戰。一方面,中國必須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獲得安全、可靠的能源和原材料供給,以滿足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國崛起正面臨著更加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就目前的形勢來看,中國在短期內無法化解來自東亞地緣政治和國內安全形勢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看,選擇新的發展戰略空間中亞方向,是中國西出中亞、連橫亞歐,開闢新的戰略空間,突破東亞之圍的戰略之舉,是實現中國崛起的重要戰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