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十大農村種植項目,分別是石斛種植項目、獼猴桃種植項目、花卉種植項目、食用菌種植項目、山藥種植項目、花椒種植項目、薄荷種植項目、特種蔬菜種植項目和桔梗種植項目。以下是種植項目行業現狀分析。
種植項目行業現狀
一、農產品總量平衡
種植業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不斷增加,我國己經連續6年增產。截止2008年,我國糧食產量為5.28億噸,比2000年增加6653萬噸,增幅達14.4%;人均糧食產量為399公斤,比2000年增加了9%。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為570公斤,城鎮及農村人均主要農產品消費量分別為76公斤和199公斤。農產品總量供給相對寬裕。
二、品種結構仍待完善
我國種植品種結構上不盡合理。我國小麥、稻穀作為主糧供給非常充足;但隨著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對肉蛋奶的需求增幅較大,飼料需求迅速發展大幅增加了對玉米的需求量,玉米供給停滯不前導致玉米供給偏緊;在進口轉基因大豆衝擊下國產大豆產量每況愈下,國內大豆消費對外依存度已達70%:棉花種植面積增長緩慢,而近年來國內紡織行業發展迅速,對棉花的需求日益增加,棉花供需缺口不斷擴大;糖料作物產量波動較大,近10年來食品飲料行業產能擴張迅猛,對食糖的需求越來越大,食糖供不求已是不爭事實。在保證糧食穩定生產基礎上,調整種植結構將是種植業未來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農產品價格穩步提高
從2004年開始,我國開始對稻穀、小麥實施實施最低收購價制度,並每年保持一定增長幅度,另我國還對大豆、玉米、油菜籽等農產品實施臨時收儲制度,以保護農民種植收益,促進農產品價格穩定運行。近年來小麥、稻穀、玉米價格穩步上行,大豆價格受國外進口大豆價格影響波動較大:棉花、白糖價格受產量大小年影響而振盪加劇。2009年以來,受國內極端天氣影響,糧食作物生產受災比較嚴重,而下游需求一直延續穩定增長態勢,玉米、棉花、糖料作物出現供求偏緊的態勢,價格漲幅較大。
四、農業物質裝備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機械化程度情況,近10年來,我國農用機械擁有量大幅增加,2008年主要農用機械總動力為82190萬千瓦,比1998年增加了82%;年度增長率保持在6%左右。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可達48.8%,水稻種植、水稻收穫、玉米收穫等薄弱環節機械化作業水平分別達到16%、56%、17.6%。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一大批先進適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於農業生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改革30年來,我國培育出主要農作物新品種1500多個,主要農作物品種實現了2~3次大規模更新換代,超級稻、矮稈小麥等新品種的培育成功,為提高糧食單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超級稻實現了畝產800公斤的跨越,另奶牛良種覆蓋率提高到44%。
五、種植區域化格局已然形成
1)糧食主產區基本形成。糧食生產中水稻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西南和東南地區,北方粳稻則主要集中於東北地區,小麥主要集中於黃淮海的冀魯豫三省和西北地區,玉米主要集中於東北和冀魯豫三省區。
2)經濟作物產區初步形成。棉花形成三大產區,新疆棉花主產區、冀魯豫棉花主產區和長江中下游棉花主產區。花生、油菜和大豆為主的三大植物油料生產帶已經形成並基本穩定,冀魯豫三省花生區域生產格局基本穩定:長江中下游油菜籽生產穩步上升:內蒙古和東北大豆生產基本穩定。北方甜菜產區、南方甘蔗生產區。蔬菜產區基本穩定,南方產區地位提高。蘋果形成西北、黃淮海鮮食與加工兼用和東北加工專用型二大蘋果生產帶。
綜上所述,未來我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有望大幅增長,為農業現代化(包括信息化、機械化等)創造必要條件。同時,農墾作為中國農業的重要組織形式,或將成為改革政策的「試驗田」和政策落實的「排頭兵」。以上是種植項目行業現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