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前幾年的快速發展,湧入大量投資,實際上是稀釋了每個運營商機隊的飛機數量。運營商多了,自購飛機增加了,公務機基礎設施投入卻相對不足。原有的飛機都吃不飽,服務品質、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降低了客戶使用的便利性。
市場短期的疲態不能代表行業過去以及未來的發展狀態,但也遠沒有前幾年大家普遍覺得那麼樂觀。
航空數據供應商Jetnet近日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購買公務機的數量曾在2011年達到55架的頂峰。而自2011年以來,這一數字一直在下降,去年降至只有35架。
「去年市場縮水與預期不符。」利捷公務航空副董事長黃偉麟表示,「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相應基礎設施的缺乏。」
截至2015年3月底,中國內地擁有的公務機數量共計252架,同比增長11%。其中,北京共擁有公務機101架,遠高於處於二、三位的廣東(45架)、上海(40架)。
據了解,目前空域容量限制和私人飛機機場短缺是制約國內私人飛機市場發展緩慢的又一原因。北京首都機場、上海兩大機場和深圳寶安機場等國內繁忙機場都要求,每天早8點到晚10點之間,私人飛機只允許起飛或降落一次。這一要求使很多商務人士無法在同一天內往返北京。
「以前業內曾預期,今後5年,中國私人飛機數量會在當前基礎上增加兩倍,現在顯然比預期緩慢很多。而目前,美國運營的私人飛機超過了1.2萬架。」黃偉麟說。更多相關行業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飛機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