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綜述:
近期國內荔枝市場經歷劇烈波動,主產區批發價較上月同期暴跌約40%。零售與批發端價格齊跌的同時,銷量卻顯著攀升,反映出供需關係、物流體系及市場競爭的深度調整。這一現象不僅是短期市場行為的結果,更折射出水果產業在豐產壓力下亟待突破的發展瓶頸。
海南桂花香荔枝零售價從70元/斤跌至48元/斤,寧波「妃子笑」批發價由120元/公斤降至70元/公斤,銷量激增兩倍有餘。業內人士指出,今年廣東、廣西、海南三大產區同步迎來十年一遇的「超級大年」,總產量預計超212萬噸,同比增幅達37.5%。其中,粵西與粵東片區各貢獻99萬噸,珠三角及廣州片區合計25萬噸。冬季低溫少雨的氣候條件顯著提升了荔枝成花率和掛果量,優質品種如桂味、糯米糍產量創歷史新高,導致市場短期供應嚴重過剩。
運輸方式轉變成為壓垮價格的最後一根稻草。海南荔枝初期依賴空運,但5月中旬後轉為陸運,成本降低30%50%,冷鏈損耗率從傳統水平降至10%以下,並實現48小時直達全國市場。廣州江南市場監測顯示,桂花香周銷量環比下降40%,庫存壓力迫使商戶啟動「特價清倉」,進一步引發價格踩踏效應。
儘管海南荔枝通過空運進入歐美高端市場,終端售價達4045歐元/公斤,但首批出口量僅7噸,與國內212萬噸的總產量相比微不足道。海口火山荔枝月啟動儀式雖簽約1.338萬噸產銷訂單、預售金額2.2億元,但仍難以緩解過剩壓力。隨著廣東茂名和東莞等地妃子笑等大宗品種於5月底集中上市,市場供應將進一步增加,批發價或跌至15元/公斤,零售端可能進入「10元3斤」區間。
農業農村部專家強調,荔枝產業需從「靠天吃飯」轉向「科技賦能」,通過品種改良提升產品附加值,並借力冷鏈創新與市場多元化破解「豐產不豐收」的困局。當前價格暴跌雖為短期陣痛,但也倒逼行業加速轉型——唯有優化供應鏈、強化品牌競爭力,才能讓果農真正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
總結:
荔枝市場的劇烈波動揭示了水果產業在供需失衡與物流變革下的脆弱性。從產量激增到運輸成本驟降,再到出口占比的結構性短板,整個鏈條亟待技術升級與市場策略重構。未來,如何將「果滿枝頭」的豐收轉化為「錢包鼓起」的收益,將是從業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面臨的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