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算法突破與算力升級的雙重推動下,2024年全球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迎來關鍵轉折點。數據顯示,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已成為各國爭奪戰略高地的核心賽道,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建成超過30個國家級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形成覆蓋智能製造、智慧醫療等10餘個重點行業的標準化數據服務體系。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我國正加速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框架。通過統籌編制數據領域專項規劃,同步推進數據產權界定與市場交易規則制定,計劃在2025年前建立覆蓋全國的統一數據登記系統和價格形成機制。特別針對"人工智慧+"應用場景需求,將優先在數字經濟先行區開展數據確權、流通、定價等關鍵環節試點,預計首階段將涵蓋超過10個重點行業領域。
為解決生成式人工智慧對高價值訓練數據的迫切需求,相關部門正系統推進公共數據資源分級分類管理。通過建立授權運營目錄清單和動態更新機制,2024年底前將開放首批覆蓋交通、醫療等領域的標準化行業數據集。同時創新實施"場景驅動型"數據供給模式,確保在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等應用場景中實現數據要素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精準對接。
面對大模型訓練帶來的海量計算需求,我國正加速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建設。通過創新"東數西算"工程與新型電力系統的協同機制,預計到2025年將建成覆蓋8個樞紐節點、算力規模超30EFLOPS的智能算力體系。同步啟動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重點突破跨區域數據流動中的標準化接口和安全防護技術。
在深化國際合作方面,我國將持續優化跨境數據流動"白名單"機制,優先在國際自由貿易港試點建設數據要素國際合作試驗區。通過參與制定人工智慧倫理框架與算法透明度標準,在2025年前推動建成覆蓋30個以上國家的跨境數據流通認證體系。同時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中外企業聯合開展行業大模型研發,預計首期將投入超過百億元引導社會資本參與。
總結來看,隨著數據基礎制度建設加速推進,人工智慧發展正從技術突破轉向系統化能力構建新階段。通過制度創新、要素供給、基礎設施和國際合作的四維協同,我國有望在2025年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據驅動型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為產業升級注入持續動能的同時,也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