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國際油價波動持續影響能源產業鏈,2024年全球原油平均價格為74.7美元/桶(以中國石油數據計),較上年微降2.5%。在這一背景下,國內能源、金融及製造業上市公司交出的年度成績單顯示,行業分化加劇的同時,資本市場對核心資源與技術儲備的關注度顯著提升。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石油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中國石油2024年實現淨利潤1646.84億元,同比增長2%,再創歷史新高。儘管原油平均實現價格有所回落,但公司通過優化油氣產量結構和強化成本管控,在營收規模突破2.94萬億元的同時保持了盈利水平的穩定。這一表現印證了石油作為戰略資源對大型國企抗周期能力的核心支撐作用。
建設銀行擬向財政部發行A股募資不超過1050億元,郵儲銀行則計劃通過定向增發籌集1300億元資金,其中明確提及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銀行與財政部簽署的1650億元股份認購協議中,資金投向將部分用於服務能源領域重點項目,顯示出金融機構對石油等基礎產業發展的持續看好。
聖諾生物通過拓展多肽原料藥國際市場,在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淨利潤同比最高增長190.85%,印證了技術密集型企業在資源價格波動中的突圍路徑。同樣,普冉股份憑藉存儲晶片業務的毛利率提升至33.55%,實現營收同比增長60.03%的突破,反映出供應鏈企業通過產品結構升級對沖原材料成本壓力的有效性。
華大九天擬收購芯和半導體100%股份以完善EDA工具鏈布局,這一動作背後是半導體行業對能源管理技術需求的增長預期。而中航產融主動終止股票上市的決策,則折射出金融控股平台在整合資源服務實體經濟時面臨的戰略調整壓力,其後續資本運作方向或與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深度綁定。
總結來看,2025年石油市場呈現"價格承壓但價值凸顯"的雙重特徵。傳統能源企業通過精細化運營鞏固核心地位,金融機構則加大長期資金注入力度,而科技製造領域正加速構建與能源轉型相匹配的技術壁壘。這種多維度協同發展態勢,既反映了全球能源結構變革的深層邏輯,也為資本市場配置資源提供了重要參照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