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菊芋作為一種兼具生態與經濟價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憑藉其耐旱、耐寒及廣泛的適應性,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與邊際土地開發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國家「非糧化」政策的穩步推進,菊芋在瀏陽市已形成穩定的種植基礎,展現出顯著的發展潛力。2025年,菊芋行業在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加工及產業鏈延伸方面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為推動菊芋規模化種植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一)地塊選擇與土壤保育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菊芋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菊芋種植的茬口安排以豆類、玉米、小麥為佳,這些作物可為菊芋種植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若連作,需增施腐熟豬糞、牛糞、羊糞等45~75噸/公頃,並配施生物有機肥22~30噸,以維持土壤養分平衡。土壤處理方面,深耕25~30厘米,施40%複合肥900千克/公頃作基肥,以增加土壤肥力。對於砂質壤土,宜採取覆蓋地膜、秸稈還田等保墒措施,優化菊芋生長環境。
(二)種姜優化與播種
菊芋種姜應選擇無病斑、30~50克的新鮮塊莖(1~2個芽點),播種量約900千克/公頃,確保田間密度合理。播種時間分為秋播和春播,秋播選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種植後覆蓋稻草防凍;春播選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避免過遲影響產量。種植密度控制為行距50~60厘米,株距30~40厘米,保苗4.2萬~4.5萬株/公頃,播種深度為砂土8~10厘米、黏土5~8厘米。
(三)田間管理
菊芋的田間管理包括水肥一體化、中耕除草和病蟲害防控。現蕾期與塊莖膨大期是需水關鍵期,每公頃沖施中量元素水溶肥300千克、大量元素高鉀水溶肥75千克,促進塊莖膨大。出苗後15天進行首次中耕,深度6厘米,現蕾前結合除草中耕2次,增強土壤通透性。病蟲害防控方面,重點關注螻蛄與金龜子為害,優先採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如球孢白僵菌顆粒劑、印楝素乳油等,並利用金龜子成蟲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減少化學農藥殘留。
(四)綠色採收與貯藏
菊芋採收時間為10月至11月,當莖葉開始枯黃時,塊莖已充分成熟。採收前割除地上部莖葉,使用工具挖掘地下塊莖,保持塊莖完整。採收後的菊芋塊莖應及時清理和分級,去除泥土和雜質後,按照大小、形狀和品質進行分級。分級後的菊芋塊莖應放在通風良好、陰涼乾燥的地方進行貯藏,定期檢查貯藏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並處理。
(一)有機替代技術
推廣有機肥(堆肥、綠肥)替代30%~50%化肥,結合秸稈覆蓋減少水分蒸發,提升土壤碳匯能力。瀏陽市一些種植戶採用有機替代技術,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改善了土壤生態環境。
(二)輪作與間作系統
菊芋與黃豆、芸豆、豇豆等豆科作物輪作,可起到固氮養地的作用;與馬鈴薯等矮稈作物合理間作,可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率。通過輪作和間作,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多種作物協同生長。
(一)菊芋加工現狀與潛力
目前,瀏陽市菊芋加工主要為醃製和泡製,產品較為單一。然而,菊芋在食品、醫藥等領域的加工潛力巨大。可利用菊芋富含菊粉的特性開發功能性食品,如菊芋酸奶、菊芋烘焙食品等,滿足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需求。菊芋提取物具有調節血糖、改善腸道功能等功效,可開發新型藥物和保健品。
(二)基於菊芋的生態旅遊開發
瀏陽市以菊芋為主題開發生態旅遊具有獨特優勢。可打造菊芋花海觀賞園吸引遊客,開展菊芋科普教育活動,介紹菊芋種植、生態價值及加工利用知識。推出菊芋特色美食體驗,如菊芋菜餚、菊芋飲品等,豐富旅遊項目,帶動當地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三)產業鏈延伸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菊芋行業發展前景分析指出,菊芋產業鏈延伸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加工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市場推廣力度不足、原料供應穩定性受種植規模和氣候影響較大等問題。為推動菊芋產業鏈延伸,需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與科研院校合作,引進先進加工技術和設備,培養專業人才。加強市場推廣,通過舉辦菊芋文化節、參加農產品展銷會等活動,提高菊芋產品知名度。擴大菊芋種植規模,推廣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建立穩定的原料供應基地,保障原料供應。政府應出台相關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和農戶積極參與菊芋產業發展。
2025年,菊芋行業在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加工及產業鏈延伸方面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通過優化種植模式與管理措施,提升土壤與生態效益,拓展加工市場與提升附加值,菊芋產業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然而,產業鏈延伸仍面臨諸多挑戰,需通過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種植規模擴大及政策扶持等措施加以解決。未來,菊芋有望在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