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預計"十四五"末全國水文監測網絡覆蓋率將達98%
我國正加速推進水利基礎設施現代化進程。面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挑戰,水利系統通過強化技術融合與資源整合,持續提升災害防禦能力。據行業測算,2025年水利信息化領域投資規模預計突破千億級,重點投向智能感知網絡、預報預警平台等關鍵環節,為保障國家水安全提供堅實支撐。
當前我國已建成由12萬處雨量站、3.7萬座水文站組成的監測網絡。未來將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測和物聯網技術深度融合,實現流域水情數據分鐘級採集能力。重點推進水利設施與通信基礎設施的協同建設,在中小河流、山洪易發區加密布設智能感知終端,預計2025年重點區域監測精度提升40%以上。
通過構建"雲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的遞進式預報模型,實現洪水預見期延長至72小時。水利部門將建立多階段風險預警體系,在中小水庫和山洪溝道部署智能分析模塊,預計2025年區域暴雨洪水預報準確率提高至90%以上。同時開發流域聯合調度優化算法,提升水利工程協同抗災效能。
著力推進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的閉環管理,建立覆蓋全國主要江河的數位化孿生平台。在乾旱防禦領域將構建多指標評估體系,實現旱情發展態勢智能推演。通過強化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預計2025年洪澇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提升至95%,為應急響應爭取黃金時間。
開發面向農業灌溉、城市防洪等領域的定製化服務平台,在水庫調度、生態流量管控等方面提供智能決策支持。通過構建水情大數據開放接口,預計2025年行業數據共享效率提升60%,帶動智慧水務、災害保險等相關產業發展。
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聯合攻關,在雷達測流、AI圖像識別等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重點推進國產化水文傳感器研發,預計2025年核心監測設備國產化率超過80%。通過建立標準化數據協議體系,推動形成多方參與的水利科技創新生態。
總結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國水利建設將呈現智能化、協同化和精準化的顯著特徵。通過系統性提升水文情報預報能力,不僅能夠有效應對極端氣候挑戰,更將為水資源高效利用、生態保護修復等多領域發展創造基礎支撐條件。隨著智慧監測體系的不斷完善,水利事業在保障國家安全和發展中的戰略作用將持續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