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之際,上海重大水利工程——黃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一期)通過水權交易機制實現河道取水權的規範使用,標誌著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新突破。這一項目不僅強化了區域防洪安全屏障,更以創新實踐探索出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示範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水利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黃浦江中上游堤防提升工程作為上海市"十四五"重點規劃項目,分兩期實施總長超109公里的堤防加固工程。一期工程覆蓋松江區50.7公里河段,包含14處保灘工程、21座橋樑的新建與加固,以及防汛通道、綠化等系統性改造;二期則延伸至浦東、徐匯等四區,計劃加高加固59.47公里堤防並完善配套基礎設施。項目通過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有效保障流域內百萬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注重施工過程中的環境影響控制。
針對一期工程位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特殊性,建設方主動響應"節水優先"治水方針,創新採用取水權交易獲取河道地表水。通過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完成1.7萬立方米取水量的規範流轉後,施工降塵系統全面改用河道水源替代自來水。這一舉措既減少每日約30噸優質水資源消耗,又確保揚塵管控符合環保標準,實現防洪安全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項目團隊深度整合政策資源,依據《上海市用水權交易管理指南(試行)》等文件構建規範化取水流程,並通過黨建聯建活動強化技術經驗沉澱。3月24日舉辦的"節水映初心、清流潤浦江"主題黨日活動中,施工方與水務部門共同研討水權交易操作細則,實地驗證取水點運行效能,為二期工程推廣該模式奠定基礎。未來將系統性應用一期形成的水資源管理方案,預計整體可節約自來水用量超5萬噸/年。
在上海市水務局及區級部門的政策支持下,黃浦江堤防工程構建起"工程建設生態保護制度創新"三位一體推進機制。通過安裝智能監控系統實時監測取水量與揚塵指標,配套建設綠化緩衝帶和生態保灘結構,項目正將施工期環境影響降至最低。這種在重大基建中嵌入綠色基因的實踐,為超大城市河道治理提供了可複製的水利發展範式。
總結而言,黃浦江中上游堤防工程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突破,在提升城市韌性的同時探索出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徑。其將水權交易機制深度融入工程建設全流程的做法,不僅彰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時代價值,更為上海建設生態之城貢獻了水利智慧。隨著二期工程經驗的深化推廣,這一項目有望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標杆案例,持續賦能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