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以系統性改革激活城鄉協調發展新動力
廣東省近期印發《關於以改革更好促進「百千萬工程」的若干措施》,圍繞縣域產業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及鄉村全面振興等核心領域,提出28條具體改革舉措。該政策將通過三年攻堅期實現關鍵突破,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作為深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百千萬工程」聚焦破解縣鎮村資源分散、要素流動不暢的瓶頸問題,推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若干措施》提出通過管理體制改革與財政激勵雙輪驅動,激活縣域內生髮展動能。在行政賦權方面,推行「縣市點菜—省市上菜」的菜單式放權模式,將更多省級審批權限下放到縣(市),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同時優化省以下財政收入劃分機制,調整共享收入分成比例,預計可增強地方自主財力約20%。投融資層面則創新「政銀企債基」聯動機制,鼓勵國企承接專項債券項目,計劃三年內撬動超千億元社會資本投入縣域建設。
發展縣域特色產業被列為工程核心任務,重點培育現代農業、海洋經濟與文旅融合三大支柱。具體包括:在沿海地區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和漁港經濟區,推動海上風電、海工裝備等產業集群;在粵北生態區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環南崑山—羅浮山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並依託萬綠湖資源培育「湖泊+」世界級品牌。產業園區將試點AI智能審批系統,通過數位化手段提升服務效率30%以上。
針對城鄉規劃建設短板,《若干措施》明確要求健全舊城改造與新城建設協同機制,重點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工程。在人口集聚方面,完善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鄉鎮分類發展機制則將根據區位條件劃分為工業重鎮、文旅名鎮等類型,差異化配置資源要素。預計到2026年,全省試點縣域城鎮化率平均提升5個百分點。
工程強調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要求建立「畝均效益」評價體系倒逼低效用地改造,並設立省級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推動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方面,通過建設縣域科創孵化平台,力爭三年內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超200家,助力傳統產業數位化升級。
政策實施採用「主抓到縣、由縣主抓」的責任體系,明確28項任務分工至牽頭單位,並建立動態評估機制。根據時間表,2025年底前需完成首批賦權事項清單制定及財政激勵方案落地;2026年形成可複製推廣的改革經驗;到2027年實現縣域GDP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的目標。
此次改革通過系統集成創新破解體制機制障礙,不僅為廣東「百千萬工程」提供制度保障,更探索出一條以縣城為重要載體、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路徑。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預計未來三年將推動30個重點縣(市)率先突破發展瓶頸,在鄉村振興與區域協調發展中形成示範效應,最終實現全省縣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的總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