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存量優化與結構調整並重的階段,通過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加速實現空間效能提升和民生品質改善。2024年底數據顯示,全國城鎮化率達67%,近9.4億人生活在城鎮,城市更新行動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建築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持續強調城市更新的戰略地位,明確要求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截至2024年底,全國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8萬個,惠及居民超過1.2億人,彰顯了存量空間優化對提升民生福祉的關鍵作用。當前階段,城市發展重點聚焦既有建築的綠色化、智慧化改造與低效用地轉型,通過結構優化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安全韌性。
「好房子」建設以安全性為核心目標,要求加強既有建築抗震加固與適老化改造,並穩妥推進危險住房更新。同時,老舊廠房、商業設施等存量空間將被重新激活為多功能載體。「好小區」的打造則結合社區公共服務完善,通過加裝電梯、增設公共綠地等方式提升居住舒適度。數據顯示,相關措施已使超4800萬戶家庭直接受益,城市更新正成為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核心路徑。
地下管網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里子工程」。2025年專項計劃將重點推進燃氣、供水、排水等老舊管網升級改造,並因地制宜建設綜合管廊。在防災減災方面,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與城鎮燃氣安全整治同步展開,目標到今年底完成階段性任務。通過系統化改造,城市應對極端天氣和突發事件的韌性顯著增強,為經濟社會穩定運行提供保障。
中央預算內投資設立專項支持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2025年計劃在6月底前下達新一輪資金,重點覆蓋老舊小區、危舊住房及老舊廠區改造。除財政投入外,「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將繼續向地下管網項目傾斜,並鼓勵政策性銀行為符合條件的更新項目提供信貸支持。同時,通過REITs等金融工具盤活存量資產,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可持續融資模式。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將強化對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指導作用,通過五年評估機制確保政策連貫性。在金融配套方面,監管部門正研究制定專門的城市更新貸款管理辦法,明確項目准入標準和風險管控要求。銀行機構被鼓勵設計定製化產品,與財政資金、社會資本形成互補,精準匹配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
總結來看,城市更新行動通過「提質」與「擴容」的雙重路徑,正在重塑我國城鎮發展的格局。從老舊小區改造到地下管網升級,從存量建築活化利用到新型金融服務創新,各項措施共同構建起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系統工程。未來隨著政策協同效應顯現,城市更新將持續釋放經濟增長潛力,為實現「人民城市」目標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