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鋼鐵行業正處於深度變革的關鍵時期,電爐鋼作為綠色低碳煉鋼的重要發展方向,備受關注。2025年,電爐鋼行業展現出一系列新的發展態勢,其產能布局的變化、技術的創新以及在全球鋼鐵產業中的角色轉變,都深刻影響著鋼鐵行業的未來走向。
(一)全球格局中的電爐鋼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爐鋼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電爐鋼產量達5.4億t,占總粗鋼產量的28.4%。從主要國家來看,伊朗電爐鋼產量占比最高,達92.1%,義大利、土耳其、美國、印度等國的占比也較為突出,中國電爐鋼產量雖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占比僅為9.7%。以產量為依據,全球主要國家可劃分為5個梯隊,中國、印度、美國分別處於前3個梯隊。
在再生鋼消費與貿易方面,2023年中國用於生產粗鋼的再生鋼消費量達2.14億t,位居全球第一;土耳其則是世界第一大再生鋼進口國,歐盟是第一大再生鋼出口地區。直接還原鐵產量方面,2023年全球產量為1.357億t,不同國家和地區因資源條件差異,產量有所不同。
全球電爐鋼生產力布局受多種因素影響,貿易流通使廢鋼資源在全球範圍內調配,影響電爐鋼產業布局;能源條件方面,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地區利於製備直接還原鐵;經濟發展促使已開發國家在鋼鐵需求下滑時,更多轉向電爐裝備;技術創新推動電爐冶煉技術進步;環保政策促使鋼鐵行業向低碳轉型;市場需求對綠色鋼材的青睞,也推動了電爐鋼的發展。
(二)中國電爐鋼的發展現狀
截至2024年11月,中國擁有電爐煉鋼裝備的鋼鐵企業約214家,電爐裝備分布在27個省(市、區),總煉鋼產能接近2.2億噸。生產力布局呈現出明顯特點,接近200家企業分布在「胡煥庸線」東側。具體可分為資源供給型,如廣東、江蘇等東部沿海地區,廢鋼資源豐富;能源依託型,像四川、湖北等長江沿線地區,依靠水電降低成本;綠色導向型,如河北、山東等地,在環保政策推動下發展電爐鋼;集團模式型,形成了中信泰富特鋼、中國寶武等國有企業集團以及沙鋼集團等民營企業集團。
然而,中國電爐鋼發展也面臨諸多問題。在區域競爭中,與長流程企業相比,電爐鋼企業成本競爭力弱,當廢鋼價格優勢不明顯時,開工率和產能利用率下滑。產品結構方面,區域內同質化嚴重,長材產品占比較高,高端產品占比低,如兩廣地區、四川省等地的電爐鋼產品多集中於傳統建築用鋼。在綠色低碳優勢方面,雖然全廢鋼電爐短流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能源強度遠低於長流程,但由於廢鋼流入量少、能源價格高以及超低排放改造進展緩慢等原因,其優勢尚未充分發揮。
(一)強化政策支持
政策層面需加大對電爐鋼產業的扶持力度。在資源端,細化電爐短流程企業廢鋼退稅政策,縮短退稅時間、提高退稅比例,並適當提升自然人「反向開票」額度,緩解企業資金壓力。能源端,鼓勵有水電優勢的區域充分利用低電價,有大比例綠電的企業藉助儲能設備實現綠電上網併網,降低用電成本。金融端,設立政策性基金,支持「長改短」企業的轉型、設備更新和人員安置,助力企業順利升級。
(二)推動科技創新
加大電爐鋼產業的科技創新投入,培育新質生產力。大型電爐鋼企業可憑藉資金和人才優勢,在電爐冶煉品種鋼開發上持續發力。而對於小型企業,更多依賴科研人員申報科研基金,在企業進行成果孵化。在技術創新方向上,低碳冶煉引入綠色能源,利用綠電生產綠氫,同時藉助技術手段提高廢鋼識別準確性;高效冶煉聚焦供能強化和熔池強化,解決現有技術難題;智能冶煉加強爐況實時監測和智能模型開發集成,推動電爐鋼生產向智能化邁進。
(三)推進產品升級
電爐鋼企業應結合區域市場需求和自身實際情況,穩妥推進產品結構轉型升級。深入調研下遊客戶長期用鋼需求,綜合評估自身產品結構和現金流狀況,進行可行性研究,避免盲目投資導致產能過剩。逐步減少低端同質化產品生產,向高端鋼材領域拓展,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四)發揮綠色優勢
隨著鋼鐵行業環保管理的加強,電爐鋼企業應積極響應政策,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藉助中國鋼鐵行業在碳市場的一系列舉措,如與國際EPD平台交流合作、發布低碳鋼評價標準等,更好地發揮電爐鋼產業的綠色低碳屬性,提升綠色鋼鐵產品供應能力,滿足市場對綠色鋼材的需求。
(一)全球發展大勢
全球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加速,電爐鋼產業迎來高速發展期。受「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驅動,以及碳稅、碳排放交易市場等機制約束,加上下遊行業對綠色鋼材的需求增長,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選擇調整工藝流程,開展「長改短」或新建電爐項目,電爐鋼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二)布局影響因素
中國電爐鋼生產力布局未來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短期內,儘管廢鋼資源和電力能源仍是發展瓶頸,但電爐鋼建設熱度不減。電爐鋼行業現狀分析指出,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廢鋼和直接還原鐵資源的流通保障、綠色能源供應、環保管控、市場需求以及新型煉鐵方式的出現,都將深刻影響電爐鋼生產力布局。例如,沿海地區因便於獲取直接還原鐵和廢鋼,將成為布局重點;綠色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也具備發展優勢。
(三)未來布局展望
從區位上看,東部沿海地區將繼續發揮優勢,增加電爐鋼企業數量和產能,形成產業集群;西南、西北地區憑藉綠色能源優勢,有望承接更多產業轉移項目;具有運輸成本優勢的「城市鋼廠」將持續發展;部分產能還將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出海」。從產能和時間角度分析,在鋼鐵行業「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2030年前,受廢鋼供應影響,電爐鋼產能預計維持在2.5億t左右;2030-2040年,隨著廢鋼資源增加和落後產能退出,電爐鋼產能有望達到3.5億噸;2040年後,隨著綠色工藝技術成熟,電爐鋼產能和產量將進一步提升,均超過4億噸。但發展電爐鋼需綜合考慮中國粗鋼產量變化、長短流程比例、設備折舊等因素,合理規劃布局。
2025年,電爐鋼行業在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浪潮中機遇與挑戰並存。全球範圍內,電爐鋼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中國電爐鋼行業雖取得一定成績,但在生產力布局、成本控制、產品結構和綠色發展等方面仍存在問題。通過優化布局,在政策支持、科技創新、產品升級和發揮綠色優勢等方向持續發力,結合全球發展趨勢,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中國電爐鋼行業有望實現產能的合理擴張和布局的優化升級。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電爐鋼在鋼鐵行業中的占比,推動鋼鐵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還能增強中國鋼鐵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為全球鋼鐵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