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礦產資源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物質基礎,其戰略儲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5年,隨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本土化、區域化、短鏈化趨勢加劇,礦產資源安全形勢變得複雜多變。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礦產資源消費國,面臨著資源供應的諸多挑戰。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礦產資源儲備的現狀和經驗進行分析,探討中國礦產資源儲備地建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旨在為提升中國礦產資源儲備的整體水平提供參考。
(一)美國:關鍵礦產戰略儲備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礦產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美國在礦產資源儲備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成熟的經驗。自1939年頒布《戰略和關鍵材料儲備法》以來,美國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礦產資源儲備體系。其儲備目標從應急供應逐漸轉向供應鏈安全,涵蓋石油、稀土、鈾礦等多種關鍵礦產。美國不僅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創新提升資源儲備能力,還通過國際合作構建關鍵礦產供應鏈。例如,美國的石油儲備規模曾達到7.5億桶,相當於67天的淨進口需求。近年來,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規模雖有所調整,但其在關鍵礦產儲備方面的重視程度不減,通過多種手段不斷提升其在全球礦產資源治理中的影響力。
(二)日本:多元化儲備體系
日本資源稟賦有限,對外依賴程度高,因此構建了多元化的礦產資源儲備體系。日本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支持國家和企業的資源儲備行為,涵蓋石油、金屬礦產和稀有金屬等關鍵資源。在石油儲備方面,日本的國家儲備量可覆蓋145天的國內消費量,商業儲備可支撐90天,聯合儲備可滿足6天的消費需求,合計可維持241天的使用。在金屬礦產儲備方面,日本自20世紀80年代起實施稀有金屬儲備制度,2020年進一步加大儲備力度,目標是滿足180天的國內消費量。日本的儲備體系不僅提升了資源安全,還通過應急銷售機制保障經濟穩定。
(三)歐洲:合作機制與資源共享
礦產行業分析提到歐盟的礦產資源儲備策略集中在關鍵礦產資源的保障上,通過成員國的儲備義務和合作機制,加強資源的共享與優化配置。2024年,歐盟通過《關鍵原材料法案》,督促成員國建立更大的戰略儲備。德國通過《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確保原油和石油產品的持續供給,並通過補貼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儲備。英國近年來重新重視關鍵礦產的保障供應,出台相關戰略文件,試圖建立稀土金屬國家儲備。法國早在1928年就頒布法令鼓勵石油儲備,規定經營者必須建立12個月的戰略儲備量。歐洲各國通過財政、稅收優惠和金融政策提供資金支持,構建政府與企業相結合的多元儲備模式。
(一)中國礦產資源戰略儲備的進展
中國在礦產資源戰略儲備方面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相對成熟的大宗礦產品國家儲備體系,涵蓋石油、戰略性礦產品和關鍵原材料等20餘個品類。在石油儲備方面,中國建立了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累計儲備原油達到3773萬噸。在金屬礦產品儲備方面,國家向市場投放的銅、鋁、鋅等金屬礦產品總計達到57萬噸,據此估計中國對銅、鋁、鋅的戰略儲備分別為150萬~200萬噸、80萬~90萬噸和25萬~40萬噸。在煤炭產能儲備方面,中國計劃到2030年形成3億噸/年左右的可調度產能儲備。這些措施體現了中國對礦產資源戰略儲備的重視和戰略布局。
(二)礦產資源儲備地建設的現狀
中國的礦產資源儲備地建設尚處於探索階段。20世紀60年代,大慶喇嘛甸油田曾作為儲備油田,但後來因國內能源供應不足而開始開採。近年來,中國在礦產資源規劃中逐步明確了礦產地戰略儲備的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中進展緩慢。例如,《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提出建立礦產資源儲備地,但規劃目標未能完全實現。2019年開始的「十四五」礦產資源規劃編制中,確定了185個礦產資源儲備區,涉及戰略性礦產和地方特色礦種。然而,這些儲備區的建設和管理仍面臨諸多挑戰。
(三)資源市場變化對儲備安全的影響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礦產資源消費國,面臨著外部資源高度依賴和國內資源供應可持續性的雙重挑戰。近年來,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鋰、石墨等關鍵礦產的需求急劇增加,而石油、天然氣、銅、鎳、鈷等戰略性礦產的供給缺口依然顯著。此外,中國某些重要礦產資源的進口來源地高度集中,減弱了供應鏈的韌性。例如,43%的石油進口自中東地區,68%的鋁土礦、57%的鎳礦來自印尼,98%的鈷礦石依賴剛果(金)。這種過度依賴特定地區的情況,使得中國在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市場波動或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時,礦產資源的供應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一)法規政策的不明確性
中國的礦產資源管理法律體系複雜且多元,雖然在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中增加了關於資源儲備的相關條款,但一些概念、實施步驟和具體管理辦法仍有待進一步明確。例如,戰略性礦產資源目錄、礦產資源儲備地和應急制度的具體實施細則和操作機制等需出台相關配套文件法規和政策性文件。這種法規政策的不明確性,給礦產資源儲備地建設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
(二)儲備機制體制的不完善
中國的礦產資源儲備管理體系尚未形成統一的組織協調機制。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和自然資源部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分別對礦產品儲備和礦產地儲備進行管理,缺乏靈活的收儲和釋放機制。這種分散的管理方式,不僅影響了資源儲備的效率,還降低了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礦產資源儲備地建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一)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在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實施後,應根據國家資源安全和產業發展需求,完善礦產資源規劃中定期更新戰略性礦產目錄的法規,確保目錄中的礦產種類能夠反映國家經濟和戰略需求。儘快制定戰略性礦產儲備地的專項法規,明確礦產資源儲備地的法律地位和相關權益,構建礦產資源儲備管理的法律基礎。推進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地建設行業標準制定,包括儲備地的收儲、基礎設施配套、儲備動用等,以指導儲備地的規劃和建設。
(二)優化儲備機制
針對部分戰略性礦產產能不足和優勢礦種產能過剩的現狀,國家層面應開展礦產資源儲備地收儲安全保障工程。系統開展礦產資源安全供應形勢研判,建立礦產資源儲備地風險預警與調整機制,強化應對國際重大衝突的資源安全預警能力。構建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礦產資源儲備地監管體系,推動政府儲備與商業儲備的融合以及礦產地儲備與產能儲備的協調發展,增強礦產資源儲備地建設政策的長期性和穩定性。
(三)加強資金保障與市場機制優化
探索建立國家礦產儲備地儲備庫,完善礦產資源儲備地資金來源與補償機制,確保有持續資金投入礦產資源的儲備。推進礦產資源節約與保護工作,將礦產資源儲備地建設活動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提高礦產資源儲備地的信息公開程度和透明度,探索通過商業化的運作模式提高資源儲備的效率和效益。
(四)開展國際合作與經驗借鑑
增強對礦產資源國際化戰略的頂層設計,構建雙邊或多邊合作框架,與其他國家在礦產資源儲備方面開展合作與對話。聚焦關鍵礦種的合理配置和關鍵區域的戰略布局,穩步開拓海外礦產資源供應網絡,優化全球資源的分配,共同應對資源安全挑戰。通過多元化的礦產資源儲備地建設,確保國內礦產的穩定供應,維護中國在國際礦產資源領域的影響力。
五、總結
礦產資源儲備地建設對於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維護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際上,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在礦產資源儲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多元化的儲備體系和靈活的管理機制,有效提升了資源安全保障能力。中國在礦產資源戰略儲備方面雖有進展,但仍面臨法規政策不明確、儲備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為提升中國礦產資源儲備的整體水平,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優化儲備機制,加強資金保障,並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借鑑國際經驗。通過這些措施,中國可以有效應對
外部資源供應的不確定性,增強國家礦產資源的戰略儲備能力,促進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動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