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農業科技相關企業超149.7萬家,三省領跑全國
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背景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的發布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新動能。當前我國農業領域展現出強勁活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正成為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從企業數量到政策目標,從技術突破到區域布局,農業強國建設的藍圖已全面展開。
規劃明確將"供給保障強"列為核心任務,要求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數據顯示,山東、河南、湖南三省憑藉深厚的農業底蘊,農業科技企業數量總和達41.6萬餘家,占全國總量28%,形成產業集群優勢。這些企業在種業研發、智慧農田建設等領域持續發力,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堅實支撐。
規劃提出推動農機裝備全程全面升級,重點攻克高端智能農機國產化難題。在數位技術融合方面,全國農業科技企業已探索出"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種植"等創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行業整體發展迅速,但司法案件涉及比例控制在2.55%,反映出行業規範化建設成效初顯。
通過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規劃推動農業生產向集約化、組織化轉型。河北省與安徽省作為後起之秀,在土地流轉、社會化服務等領域探索出特色路徑,成為農業科技應用的示範區域。這種多元化經營模式有效提升了農業抗風險能力。
在競爭力建設方面,規劃強調構建"研發生產加工流通"全鏈條體系。到2035年,我國將實現農業現代化基本目標,農村現代生活條件全面提升。這種系統性建設思路,使農業發展從單純增產轉向質量效益並重的新階段。
通過種業自主創新和數位技術賦能,規劃為農業新質生產力開闢增長空間。目前全國農業科技相關企業已超149.7萬家,其中山東以近20萬家企業領跑全國,形成從技術研發到產業應用的完整生態鏈。
綜上所述,《規劃》勾勒出未來十五年農業強國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和技術突破加速落地,我國農業將實現從傳統生產模式向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本轉變。在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牽引下,技術創新、產業集聚與制度創新的協同效應將持續放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