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業作為國家經濟的根基,正面臨著深刻變革。2025年,農業行業呈現出諸多新趨勢,其中綠色發展成為核心主題。從2009-2022年,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持續上升,年均增長率達6.66%,特別是2015-2019年,在政策推動下增速強勁。這一發展不僅關乎農業自身的可持續性,也對全球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有著深遠影響。深入探究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的歷程、現狀、區域差異及動態演進,對把握農業發展方向、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隨著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成為各國農業轉型的重要方向。中國農業在全球糧食安全中占據關鍵地位,但傳統農業過度依賴資源環境,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帶來了諸多問題。2007年,農業源污染物排放量在化學需氧量、總氮排放量和總磷排放量中分別占全國總量的43.7%、57.2%和67.4%,農業面源污染成為主要污染源。為應對這些問題,中國積極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從理念提出到政策落地,逐步構建起農業綠色發展的體系。
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基礎奠定期,可持續發展觀成為指導思想,綠色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基本等同,處於相對弱勢地位。這一時期,相關法律法規陸續頒布,為農業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探索成長期,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農業綠色發展地位提升,政府針對農業面源污染出台多項政策,開展治理攻堅。體系建立期,「綠色發展」理念提出,農業綠色發展政策密集出台,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實現方式也從單純的污染治理向全產業鏈綠色化轉變。鞏固深化期,在「雙碳」戰略和「兩山」理論指引下,農業綠色發展進入價值實現階段,生態價值受到重視,新動能不斷湧現。
(一)評價指標確定
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是衡量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關鍵。基於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學等理論,充分考慮政策導向和現實需求,選取了5個一級指標和21個二級指標。發展條件反映農業綠色發展的基礎要素,包括土地生產力、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業保險深度和財政支農水平等,這些要素為農業綠色轉型提供支撐。資源集約強調對水土資源的高效利用,選取耕地複種指數、耕地保有率和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等指標,以應對中國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的問題。低碳生產關注農業生產的節能減排,考察農藥、化肥、農膜的使用強度以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和碳排放強度等。生態保護著眼於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通過森林覆蓋率、水土保持能力和農業自然災害成災率等指標衡量。實踐成效體現農業綠色發展的成果,涵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糧食自給率、單位面積綠色食品產品數等指標,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二)評價方法
採用定基極差熵權法進行權重確定和水平測度。考慮到農業綠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利用熵權法逐年確定權重,以反映不同階段各指標的重要性變化。引入定基思想,以特定年份為基準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克服傳統標準化法在處理面板數據時的局限性,便於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對比分析農業綠色發展的動態變化。
(三)數據來源
數據選取2009-2022年中國30個省份(不含西藏、港澳台地區)的數據,確保數據的可獲取性和連貫性。原始數據來源於各類統計年鑑和政府網站,對於缺失數據,採用線性插值法或根據增長率計算補齊,以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一)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測度
從綜合得分來看,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從2009年的0.2671提高至2022年的0.6124,呈持續上升趨勢,反映出農業綠色轉型成效顯著。2015-2019年增速強勁,這得益於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等政策的推動;2021和2022年顯著增長,表明「十四五」時期農業綠色發展目標得到進一步強化。2020年受疫情影響,年增長率出現短暫回落。
一級指標得分分析顯示,實踐成效始終是影響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因素,其權重和得分較高,且2015年後權重明顯上升,反映出中國農業綠色生產模式逐步成熟。發展條件得分顯著提升,但權重逐漸下降,說明其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但隨著發展,國家關注重點有所轉移。低碳生產的重要性逐漸顯現,2012年後權重略有提升,2016年後得分明顯提高,這得益於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資源集約和生態保護的權重和得分較低,是農業綠色發展的短板,需要加強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二級指標得分也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土地生產力是發展條件得分上漲的主要因素,農業保險雖然得分不高但增速快,而財政支農水平近兩年呈負增長。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得分較高,但耕地保有率在2021年之前呈下降趨勢。化肥施用強度是低碳生產的薄弱環節,農藥、農膜使用強度下降,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增長勢頭強勁。水土保持能力有所上升,但農業自然災害成災率波動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單位面積綠色食品產品數等指標增速較快,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得分較低,增速較緩。
(二)分地區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測度
按照經濟水平和糧食生產功能劃分區域進行分析,東部地區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最高,增速為8.40%,東北發展最慢,近幾年被西部反超;主銷區增速高達9.37%,發展水平最高,產銷平衡區與主產區水平相近。
省域層面,北京、上海領先,與浙江、重慶等組成第一梯隊;江西、天津等7個省份位列第二梯隊;湖南、黑龍江等7個省份得分相對較低,組成第三梯隊;內蒙古、甘肅等10個省份得分低於0.36,組成第四梯隊。東部地區在發展條件、資源集約和實踐成效維度表現突出;中部地區在資源集約、生態保護維度得分較高;西部地區在這兩個維度表現欠佳;主產區和產銷平衡區在低碳生產維度得分高;主銷區在多個維度均取得最高分。
(三)國際視角下的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在國際比較中,2021年中國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為7.7%,遠高於歐美已開發國家的1%左右,農業增加值和糧食作物總產值在全球占比較大,表明中國農業在全球占據重要地位。但在農業綠色發展方面,中國穀物單產雖有大幅增長,但施肥強度從1978年的112.6kg/hm²上升至2021年的336.7kg/hm²,是原來的3倍左右,且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分別是歐盟的3.6倍、美國的3.1倍、德國的3.6倍,化肥減量任務艱巨。施藥方面,中國農藥使用強度自2012年左右開始下降,2021年僅為1.8kg/hm²,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國等已開發國家。農業碳排放總量整體呈上升趨勢,「雙碳」目標提出後開始下降,但仍高於西方國家水平。這表明中國在農業綠色發展方面雖有成效,但在生產效率、化肥使用和碳排放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一)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
運用Dagum基尼係數法測度區域差異發現,四大經濟區與三大糧食功能區的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總基尼係數在2009-2022年呈上升趨勢,由0.159上升至0.2022年的0.226,總體差異在波動中擴大。區域間差異貢獻率較高,是差異的主要來源,因此縮小區間差異對促進農業綠色發展至關重要。
區域內差異方面,東部地區和主銷區內部差異最大。東部地區內部,北京、上海與廣東、河北差距明顯;主銷區中,北京、上海、浙江與海南、廣東差距較大。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內部差異相對較小。區域間差異方面,四大經濟區中,東-西、東-中、東-東北的差異較大;三大糧食功能區中,主銷-產銷平衡區間差異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二)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動態演化
藉助Kernel密度估計法分析動態演進,全國層面,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但省份間絕對差距逐漸擴大,存在兩極分化現象,且極化程度愈發突出。主產區農業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絕對差距先擴大後縮小,極化現象逐漸消失;主銷區轉型成效顯著,但內部省份間絕對差距逐漸拉大;產銷平衡區發展速度較慢,省份間差距逐漸擴大,極化現象有所緩解但仍不均衡。
針對農業綠色發展中的短板,如農業保險發展欠缺、耕地減少、化肥減量等問題,應精準施策。加強政府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廣農業保險,提高服務能力;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責任考核;循序漸進推進化肥減量,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等行動。
各地應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探索適合的發展路徑。主產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要重視社會化服務、新型經營主體和數位技術的應用;產銷平衡區要加大綠色生產技術投入;自然災害成災率較低的地區,應分享防災減災經驗;面源污染突出的地區,要加大投入品減量力度。
農業行業趨勢分析指出,優化區域發展戰略,加大對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政策支持,在綠色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投入和人才培養方面給予傾斜。東部和主銷區應發揮帶動效應,探索可複製的綠色發展模式,通過區域合作和技術共享,促進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整體提升。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加強對新「三品一標」產品的認證與管理,建立健全農業品牌監管機制。引導市場主體主動參與農業綠色發展,形成多元參與、共同監督的綠色生產規範體系,實現國家綠色發展目標與農民節本增收目標的統一。
2025年,農業綠色發展已成為農業行業的重要趨勢,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分析發展水平、區域差異和動態演進,明確了農業綠色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未來,需聚焦發展弱項、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優化區域發展戰略、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推動農業綠色全面轉型,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讓農業綠色發展成為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