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4年全球新增電力儲能裝機規模達82.7GW,同比增長近六成。其中,中國以連續三年新增裝機量穩居榜首的態勢,在新型儲能領域占據全球過半份額,並於2025年迎來從規模化發展向全面商業化轉型的關鍵節點。與此同時,海外市場對中國儲能供應鏈的高度依賴與貿易壁壘升級並存,推動行業加速探索技術、市場和資本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儲能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規模達43.7GW/109.8GWh,同比實現能量容量超百個百分點的增長。這一數據遠超美國(11.8GW/31.2GWh)與歐洲(11.1GW/21.1 GWh),印證了中國在全球儲能產業的核心地位。隨著政策轉向市場化導向,行業從依賴新能源強制配儲的「政策驅動」模式,逐步向以經濟性為核心的「價值驅動」階段過渡。企業需通過提升全生命周期收益能力,在電力交易、能源管理等領域挖掘新增長點。
儘管美國新型儲能市場發展迅速,但其鋰電池本土化進程面臨資源開發滯後、加工能力不足等瓶頸。預計2025年與2028年,美國電芯產能缺口將分別達63%和29%,至少五成儲能電芯需依賴中國供應。與此同時,印度、土耳其等國通過技術共享要求強化本地化壁壘,印尼、智利則推動外資綁定本土產業鏈。中國企業正以共建綠色工業園區等形式探索新路徑,例如與國際夥伴在東南亞建立涵蓋鎳資源到電池材料的完整供應鏈體系。
行業權威報告指出,2025年儲能技術進入關鍵疊代期: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以上,鈉離子電池成本較磷酸鐵鋰下降30%,長時氫儲能系統效率突破75%。中國憑藉全球90%以上的電芯出貨量優勢,正加速推動本土標準向國際主流靠攏。通過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構建技術認證聯盟,企業既可規避貿易壁壘風險,又能以技術授權換取海外市場准入資格。
在政策紅利消退背景下,儲能產業競爭呈現冰火兩重天態勢:頭部企業瓜分超150GWh海外訂單,而中小廠商因技術同質化陷入價格戰。專家指出,隨著市場走向成熟,對資源錯配的糾偏將倒逼行業提升精細化運營能力。2025年,儲能系統價值重心正從單純「儲能量」向動態服務轉變——通過AI算法優化電網調節效率、挖掘峰谷電價差等增值服務,將成為企業差異化競爭的核心。
總結:
2025年的全球儲能產業站在歷史拐點上,中國憑藉技術積累與規模優勢鞏固了行業領導地位。然而,外部環境的複雜性要求企業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供應鏈重塑、標準國際化及技術創新領域持續發力。未來五年,唯有將外部壓力轉化為構建全球能源轉型領導力的內生動力,才能在全球儲能市場重構中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