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國學教育行業政策持續發力,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領域的深入融合與傳承。政策強調國學教育對於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意義,為中小學國學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學教育在中小學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國學經典納入教學體系,這也為中小學國學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與挑戰。
國學經典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與文化精髓,是傳統文化的瑰寶。《2025-2030年中國國學教育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在中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語言素養,更能在其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何在新政策背景下強化國學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成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
國學經典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營造良好的國學教育氛圍,能有效激發學生對國學的熱愛。在資訊時代,讓國學經典融入現代教育環境,既要保持其文化內涵,又要貼合學生的興趣點。
中小學生對形象、色彩等較為敏感。利用這一特點,可將國學經典中生動鮮明的內容融入校園環境。在學校牆壁繪製國學故事,在校門口設置經典人物或作品雕塑,建設國學文化長廊,在樓道、教室布置相關圖畫等。鋪設二十四節氣地磚,陳設十二生肖石凳,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建設國學館。豐富多樣的國學教育場所,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的強烈願望,培養其對國學的深厚情感。
通過開展國學教學活動並展示成果,加大宣傳力度,可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文化的興趣。將學生學習國學的場景以圖文形式宣傳報導,在文化長廊、學習園地展示學習成果,公布國學競賽獲獎名單等。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國學學習的熱烈氛圍與顯著成果,從而激發其學習熱情,全面調動學習國學文化的積極性,點燃對國學文化的熱愛之火。
中小學學生記憶力強,但對國學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在國學教育中,需根據學生年齡與認知特點,結合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精準選擇學習內容,使其與各學段培養目標相契合。
語文課程在國學教育中承擔重要使命。2025 年相關課程標準將文化自信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首要培養內容,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教化作用。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強調立德樹人,突出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地位;明確在語言實踐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國學經典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具有獨特的語言文字價值,還包含豐富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素材,對學生的文化認知、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課程標準在不同學段對教學目標進行了細化,如第一學段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培養,第二學段是鞏固與升華,第三學段則相對熟練並部分深化。在選擇國學經典學習內容時,學校和教師應綜合考量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狀況和閱讀興趣,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選擇適合學段要求、有助於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內容。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義務教育語文統編教材加大了古詩文比重,所選篇目涵蓋廣泛,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教師應從小學語文教育整體目標出發,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古詩文篇目。例如,統編語文一年級教材中的《鋤禾》,語言質樸、貼近生活,適合一年級學生誦讀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反覆誦讀,可讓學生體會農民勞作的辛苦,培養節約糧食的意識。通過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經典作品,引導學生感受、理解,隨著學段升高,逐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分析、鑑賞的能力。
豐富多樣、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學生積極學習國學經典的關鍵。在國學教育過程中,教師需不斷總結方法,幫助學生開啟國學經典閱讀的大門。
國學經典在聲韻方面具有獨特價值。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國學經典誦讀時朗朗上口、聲韻和諧的特點,通過范讀展現作品的音韻美。如范讀《老子》第一句時,合理處理聲韻停頓,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其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受古代語言文字的形式之美。教師通過示範引領,傳授正確閱讀方法,幫助學生克服誦讀困難,提高學習效果。
學習國學經典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從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理解、體悟,符合中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通過范讀與誦讀指導,總結誦讀規律,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內涵,理解思想情感。隨著誦讀次數增多,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理解會不斷加深,積累更多誦讀方法,提升語感和對古詩文的理解能力。學校可合理安排誦讀時間,如每周安排一到兩節早自習、課前 10 分鐘等進行誦讀活動。誦讀形式也應多樣化,如領讀、自由誦讀、接龍讀遊戲、古詩文配樂朗讀等,以豐富學生的誦讀體驗,激發誦讀興趣。
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形象化學習方式更具吸引力。教師將抽象的國學經典內容以形象化手段呈現,可降低學習難度,增添學習趣味。在小學課後活動中,指導學生藉助拼音、圖畫閱讀國學經典兒童繪本,學生可通過讀圖理解文意。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展示國學經典中的情景意境、故事人物等,將學習內容形象化、可視化。以故事形式講述國學經典內容,讓學生參與講述,能讓學習過程充滿趣味。例如,講述《詩經・兔置》時,通過故事讓學生想像人物形象,輕鬆理解深奧內容。
除校內學習,學生還需在課外拓展國學經典閱讀。隨著 「雙減」 政策實施,學生自主時間增多,為課外閱讀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小學教材中的國學經典有限,學生在掌握一定基礎後,可自主選擇課外讀物,進一步拓展國學知識。
在課後自主拓展閱讀中,學生可將校內學到的國學經典學習方法應用於課外。如學習了閱讀國學經典繪本的方法後,在家中通過閱讀喜歡的讀物或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鞏固閱讀方法,收穫學習樂趣,接受文化薰陶。
古人強調讀書要 「不動筆墨不讀書」。在國學經典學習中,學生應將遇到的經典名句勾畫、摘錄並背誦。如《論語》中的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等,《孟子》中的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這些名句言簡意賅、富含哲理。學生長期積累,可豐富思想與辭藻,提升素養,在日常表達和寫作中靈活運用,將經典語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在2025年國學教育行業政策的推動下,中小學國學教育需通過營造濃厚學習氛圍、精準選擇教學內容、總結有效學習方法以及拓展課外閱讀等多方面策略,強化文化育人功能。通過這些策略,激發學生對國學的熱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培養出具有文化自信、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