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擁抱寬屏新「視」代
寬屏時代的大幕正在拉開。
面對這個以「寬」為基礎、「大」為追求的顯示「新生代」,
顯示器和
面板廠商充滿了期待,而終端市場的用戶則難免有些好奇與困惑。16:10的寬螢幕顯示比例,不僅會徹底顛覆我們對工作和娛樂的認識,同時也將給進入5代線、5.5代線和6代線競爭的「次世代」顯示器面板產業格局帶來深遠的「反作用」——正是次世代面板生產線的量產催生了這個寬屏時代,而寬屏顯示器規格的競爭則將決定誰是這個時代最後的贏家。
在寬屏時代剛剛揭幕的今天,「泡泡」顯示器頻道(
LCD.PCPOP.COM)結合上游寬屏面板的競爭態勢,針對終端用戶普遍存在的疑問和困惑,推出了這篇15000字的寬屏液晶面板綜述,從尺寸、解析度、點距、價格和技術等角度對2006年~2007年寬屏液晶的走向進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力圖就「為什麼要選擇寬屏」、「該選擇什麼樣的寬屏」、「誰會成為寬屏主流尺寸」等問題,給出我們的答案和理由,希望能為徘徊在寬屏時代門口的中國消費者提供一些參考,讓我們用喜悅和確定的心態,去擁抱迎面而來的寬屏「視」代……
● 液晶普及:從眾說紛紜到老生常談
科技的發展讓人類的視野越來越寬廣,這一點同樣適用於顯示領域。
從10年前的15英寸球面CRT顯示器到5年前的15英寸LCD顯示器,再到今天的19英寸大螢幕LCD顯示器,單從尺寸的變化就已經能夠看出顯示科技發展之迅猛,更不用說LCD全面替代CRT這一划時代的變革了。
2004年7月,AOC冠捷「震天雷」打開17英寸液晶普及之門
2006年,大概已經沒有人會懷疑這將是液晶顯示器風光無限的一年。「LCD會不會取代CRT」、「LCD何時能夠取代CRT」、「LCD與CRT的優劣高下」……這些兩年前的熱門話題如今已無人問津,取而代之的,是「大螢幕LCD顯示器會不會成為主流」、「19英寸LCD顯示器何時能夠取代17英寸LCD顯示器」,以及「寬屏LCD顯示器與普通LCD顯示器的優劣高下」等等等等。
2006年2月,優派VA912以2499元吹響大屏液晶普及號角
從這些熱門話題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取代CRT顯示器成為市場主流之後,LCD顯示器並沒有停止或者放慢前進的步伐,在LCD顯示器陣營內部,一出出改朝換代的戲碼正在緊鑼密鼓地上演,而如今的當紅小生,換成了「大螢幕」和「寬螢幕」。
對於「大螢幕」的出現,經歷了從14英寸、15英寸球面CRT顯示器到17英寸、19英寸純平CRT顯示器這個沿革過程的用戶想必不會感到陌生和奇怪,畢竟「大視野」始終是這個行業不懈的追求,而用戶也樂於付出可以承受的代價來換取更大的顯示面積和更高的解析度。
而「寬螢幕」這個東東的出現,對於從640×480、800×600、1024×768、1280×1024一路走來,習慣了4:3或5:4這種「標準」顯示比例的用戶來說,多少顯得有些突兀——畢竟,和目前主流的17英寸、19英寸LCD顯示器相比,寬屏液晶顯示器相當於把螢幕左右拓寬而上下拉窄,把螢幕的形狀由原來的接近正方形變成了典型的長方形,這就導致在對角線長度相同(這是我們用來判斷顯示器尺寸規格的慣例)的情況下,16:10(或16:9、15:9)的寬屏液晶顯示器的可視面積實際上比4:3或5:4的傳統液晶顯示器要小,相對來說「性價比」就低一些。
事實上,寬螢幕的出現在我看來不亞於一次新的升級——就像LCD取代CRT一樣。對於顯示器廠商來說,這是在一個全新的標準(16:10)下,從零開始,重新競爭。
因為16:10這個概念,完全不同於從PC顯示器誕生就開始伴隨我們的4:3或5:4的顯示器比例,因此無論解析度還是螢幕的尺寸規格,在這個新的標準下還都是未知的領域,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也正是因為如此,伴隨寬屏時代的開始,在產業鏈的上游,出現了各種各樣全新規格的寬屏面板,從17英寸、19英寸、20英寸、21英寸、22英寸、23英寸、24英寸、26英寸、27英寸直到30英寸——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規格及其背後的趨勢,正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在我們熟悉的4:3和5:4的桌面「視界」(請務必記住,我們討論的是PC顯示器,那些特定用途的專業
顯示設備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之內)里,現在還倖存下來的螢幕規格大概包括了:15英寸、17英寸、19英寸、20英寸、21英寸和23英寸,再加上「中途退場」的16英寸和18英寸以及作為「先驅」的14英寸,「正方形螢幕」時代其實也涵蓋了從14英寸到23英寸的多達9種規格——除22英寸缺席外,正好每隔一英寸作為一種規格。
23英寸成為傳統4:3/5:4桌面液晶顯示器的極限
「正方形螢幕」之所以發展到23英寸就停滯不前,根本原因在於「正方形」的寬、也就是螢幕的高度,已經達到了人類視覺所能夠承受的極限。
23英寸「傳統」顯示器面板的可視面積大概是470.4mm×352.8mm=165957.12mm2,對角線長度58.42cm。如果按照4:3或者5:4的比例繼續發展下去,那麼30英寸面板的對角線尺寸為76.2cm,高度將會達到至少45cm——再把支架和螢幕邊框考慮進去,這就相當於在你眼前60cm的地方豎起一把長60cm的尺子,而你必須在不轉動腦袋的情況下看清楚這把尺子上的所有刻度,否則就叫「視覺舒適性很差」。當然,如果你真的做了嘗試,你會發現做到這一點並非不可能,只不過你的眼球將不得不經常處於朝向最上或者最下的極限狀態,這很容易導致疲勞,對視力也有很大影響。
30英寸超大尺寸寬屏液晶顯示器Dell 3007WFP
因此,這種規格近乎天方夜譚,所以在4:3或5:4的標準下,顯示器的尺寸基本上很難突破23英寸——對比今天我們看到的30英寸PC顯示器,16:10的第一個優點就一目了然了——它使得23英寸以上的更大螢幕顯示器成為可能。
正如我們在第一頁所說,現在寬屏面板的尺寸涵蓋了從17英寸到30英寸的整整10個規格——與4:3或5:4的傳統勢力旗鼓相當,只不過在尺寸上明顯更勝一籌,在我們為30英寸液晶顯示器進入桌面而歡呼嚮往的同時,請不要忽視了這一點:正是16:10的出現,才讓30英寸桌面液晶顯示器成為可能。
不管怎麼樣,如今的「視界」基本還是4:3和5:4的天下,但今天我們提起4:3或5:4的LCD顯示器,絕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還是15英寸、17英寸和19英寸——這,就是所謂的「主流尺寸」。
寬屏LCD顯示器其實也正在經歷這個過程,只不過殘酷的尺寸淘汰賽還沒有開始。相反,現在正處於市場的探索期,各種尺寸規格都有生存下來的可能,因此上游面板廠也樂於嘗試各種「不可思議」的規格——尤其是那些主攻顯示器市場並且面板產能調配相對靈活的廠商。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寬屏的「視界」,從面板到顯示器,看清這些眼花繚亂的規格,並且對16:10新標準下主流尺寸的競爭態勢進行一番初步的探討。
由於是在4:3和5:4的標準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寬屏液晶顯示器自然擁有比較高的起點。相信很多讀者接觸到「寬屏」二字也都是從19英寸甚至20英寸開始,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已經在5:4市場占據主流的17英寸規格,在寬屏市場只能屈居「入門」尺寸,也就不難理解了。
LG L172WA,只在展示中出現的17英寸寬屏液晶
從可視面積來計算,17英寸寬屏面板大約為367.2mm×229.5mm=84272.4mm2,而15英寸標準XGA面板則為304.1mm×228.1mm=69365.21mm2,17英寸標準SXGA面板為337.9mm×270.3mm=91334.37mm2,17英寸寬屏面板的可視面積介於「標準」的15英寸和17英寸之間。視覺舒適性上,17英寸寬屏面板的點距通常為0.29mm,介於15英寸XGA的0.297mm和17英寸SXGA的0.264mm之間。
三星SyncMaster 730MW,同樣「神龍見首不見尾」
雖然屈居「入門」,但直到現在為止,市場上出現過的17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價格卻普遍高於5:4的17英寸液晶顯示器,例如優派於2003年推出的N1700W,在17英寸液晶顯示器跌破3000元大關的時候,報價仍然維持在4500元左右;而明基BenQ在2005年引進國內市場的FP71W,上市報價近6000元,調價後仍然在4700元——和入門級的FP71G+僅僅1950元的報價相比,絕對算得上是「天價」(相關報導請參考《*真是不易 又有一款真正16.7M液晶問世》)。
明基BenQ FP71W,「天價」的17英寸入門級寬屏液晶
那麼,為什麼17英寸寬屏液晶反而會比5:4的17英寸液晶顯示器、甚至是19英寸、20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賣得更貴呢?原因很簡單,17英寸寬屏面板普遍採用了廣視角技術,主要是MVA,因此色彩和對比度表現相當出色,再加上供應商很少,產量有限,成本居高不下也在情理之中了。
需要指出的是,前面所說的17英寸寬屏面板實際上還只是第一代產品,筆者所知道的供應商包括富士通(Fujitsu)、友達
光電(AUO)、三星和LPL,但產量都相當有限。現在,富士通已經將其液晶事業全面移交給夏普(Sharp),而友達、三星及LPL也停止了17英寸寬屏面板的切割。
在廣視角面板之後,韓系廠商又迅速推出了TN模式的17英寸寬屏液晶,並且通過TV、AV、S-Video和分量等多種接口強調其
多媒體娛樂特性,三星SyncMaster 730MW和LG的L172W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不過它們在中國市場都沒有正式地「拋頭露面」並且很快就湮沒在大屏液晶普及的狂潮中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17英寸寬屏面板就此銷聲匿跡。我國台灣省的廣輝電子(Quanta Display Inc.,QDI)已經推出了新一代17英寸寬屏面板QD17TT02,採用262K色(抖動後達到16.2M色)TN模式液晶,點距0.255mm,標準解析度高達1440×900,和19英寸寬屏面板完全一致,據說成本將非常接近15英寸XGA面板。
雖然有人據此認為新一代的17英寸寬屏將成為徹底淘汰15英寸XGA面板的「最後一根稻草」,但考慮到目前15英寸液晶顯示器的絕大多數市場已經轉移到行業應用,因此筆者認為保守的行業用戶會不會接受17英寸寬屏、「反應遲緩」的行業軟體能否很好地支持WXGA+格式的輸出還都是未知數。
17英寸寬屏會徹底淘汰15英寸液晶顯示器嗎?
至於WXGA+的17英寸寬屏顯示器會不會威脅到同樣解析度的19英寸寬屏產品的市場地位,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首先,在上游面板供應方面,推出這一規格的廠商目前只有廣輝一家,無論產能或者市場影響都相當有限,成本進一步降低的可能性不大;其次,0.255mm的點距甚至比17英寸SXGA的0.264mm更細小,其視覺舒適性恐怕很難為廣大用戶所接受;最後,當用戶已經接受價格低廉並且尺寸更大的19英寸寬屏顯示器後,大概很少會有人去考慮相對少見且尺寸較小的17英寸WXGA+產品——就像現在幾乎沒有人會考慮15英寸液晶顯示器一樣。
由此看來,在大尺寸成為趨勢的今天,「逆潮流而動」的17英寸寬屏將很難在市場上有所作為,它存在的最大意義,除了讓手頭拮据的低端用戶體驗寬屏「視代」之外,大概就剩下豐富寬屏產品的尺寸規格了。
毫不誇張地說,19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絕對是引爆中國寬屏市場的「
導火索」,而在多家面板廠的支持和顯示器廠商的大力推動下,19英寸寬也成為目前最熱銷的寬屏液晶顯示器。
雖然19英寸寬屏液晶價格可望跌破2000元被很多消費者視為最值得期待的好消息,但事實上,這只是19英寸寬屏顯示器反映生產成本的價格回歸。優派CEO朱家良先生和冠捷科技副總裁兼AOC冠捷中國區總經理段振華先生都曾經指出,寬屏的高價格只是廠商
製造的一個神話,在相同尺寸下,寬屏面板的成本原本就應該低於4:3或5:4的「標準」面板。有這樣一種說法:對於5代線或者6代線而言,同一塊基板,相同尺寸的面板,寬屏規格可以比「標準」規格多切割至少3片——切割片數越多,成本自然越低。
優派公司CEO朱家良先生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
「寬屏的高價格只是廠商製造的一個神話」
最早看好19英寸寬屏市場的面板廠主要有奇美電子(CMO)和三星(Samsung),最近瀚宇彩晶(Hannstar)也開始積極投入19英寸寬屏面板的切割。此外,友達光電和群創光電(Innolux)也將陸續投入19英寸寬屏面板的量產。
在上游面板廠中,推進19英寸寬屏普及最不遺餘力、也是受益最大的非奇美莫屬。據筆者推斷,其5.5代線面板的特殊規格是成就奇美在產能調配方面高度靈活性的重要原因。正是看好寬屏市場的潛力,奇美在2005年下半年果斷地大舉投入寬屏面板的切割,並且專攻最具成本競爭力的19英寸WXGA+規格。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第一季度,奇美19英寸寬屏面板的月出貨量已經超過30萬片,但這樣的供應能力依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無論面板還是顯示器,19英寸寬屏產品都持續缺貨。根據預測,第二季度市場對19英寸寬屏的需求還將顯著成長,全年來看很可能達到650萬~900萬片的水準。
宏碁AL1916w採用了奇美電子的19英寸寬屏液晶面板
而在產業鏈的下游,推廣19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最為積極的廠商當屬優派、AOC冠捷、金長城和宏碁(acer)。優派早在2005年10月的「當佐羅遇見畢卡索」新品發布會上就正式推出了19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VA1912wb;隨後,AOC冠捷也借《無極》公映的東風,以「寬無極」為主題發布了193FW;而本土顯示器品牌金長城則在今年2月以當時的市場最低價發布帶DVI接口的天幕A91,超高性價比引發市場強烈反響;至於宏碁,更是憑藉19英寸寬屏產品一波又一波的價格攻勢吸引了消費者強烈的關注,成為寬屏時代名副其實的「價格殺手」。
19英寸寬屏面板的可視面積為408.24mm×255.15mm=104162.436mm2,而19英寸SXGA面板為376.3mm×301.1mm=113303.93mm2,兩者的差距一目了然。點距方面,19英寸寬屏面板為0.284mm,而19英寸SXGA面板為0.294mm,如果有人覺得17英寸SXGA面板點距太小而19英寸SXGA面板點距又偏大的話,那麼19英寸寬屏面板在視覺舒適性方面可能最為理想。
5:4對決16:10,19英寸液晶顯示器對對碰
在傳統4:3或5:4的「視界」里,對於從15英寸、17英寸一路走來的用戶而言,19英寸已經算得上是「大屏」液晶了。而在寬屏時代,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是,19英寸不過是這個市場起步的規格,和它身後的20英寸、24英寸乃至30英寸面板相比,充其量只能算是「中小尺寸」而已。但儘管如此,由於傳統尺寸標註的慣性,19英寸在很多用戶聽來已經相當大,價格又足夠低廉,視覺舒適性也比較理想,因此19英寸寬屏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裡就席捲中國顯示器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當紅小生」。
不過,一時的暢銷並不意味著19英寸寬能夠順理成章地登基主流,畢竟寬屏市場還剛剛起步,很多規格仍處於市場探路階段,究竟鹿死誰手,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就目前情況而言,最有資格和19寬爭奪主流地位的規格當屬20寬。在去年下半年,優派和明基BenQ都相當看好20英寸寬的規格,這一點從優派同時推出兩款20寬、明基BenQ甚至只推20寬的做法都能得到證明——雖然現在看來19寬在銷量和氣勢上占據了上風,但隨著20寬價格的持續下降,其性價比也將越來越突出,對用戶的吸引力也持續提升。
廠商當初之所以看好20寬,首先是因為其1680×1050的解析度是VESA繼1280×1024的SXGA之後指定的下一代標準解析度,並且也是微軟Vista作業系統的標準解析度;其次,20寬的可視面積為433.4mm×270.9mm=117408.06mm2,是一款解析度和可視面積同時超過19英寸SXGA液晶顯示器的產品,因此更具有「革命性」,性能上的優勢也更明顯;再次,由於能夠並排顯示兩頁A4紙的文檔,因此20寬在辦公應用上也有突出的優勢,這一點是19寬所不具備的;最後,LPL、友達、華映和廣輝最初都僅支持20寬,這也使得20寬看起來更有前途。
19寬vs.20寬,AOC冠捷193FW對決明基BenQFP202W
但是,奇美積極主動的價格策略有力地刺激了19寬的銷售,在市場上搶得先機,從而打亂了面板廠商在20寬的布局。雖然價格優勢能夠有效拓展市場份額,但一種規格究竟能否在較長時間內占據市場主流,還要取決於很多因素,應用範圍、軟體支持等因素都很重要,這方面20寬現在依然有優勢,並且在Vista作業系統上市後這種優勢將更加明顯,稱其為「壓倒性」的優勢也不為過。
在探討19寬和20寬誰會成為主流的同時,觀察一下19寬已經或者很快就要對SXGA的17英寸和19英寸液晶顯示器造成的衝擊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和SXGA 1280×1024的解析度相比,除了長寬比的巨變之外,無論解析度還是可視面積,19英寸寬的WXGA+(1440×900)並沒有本質的超越,這就註定了它會陷入與SXGA規格的主流19英寸和17英寸液晶顯示器的「纏鬥」之中。
19英寸寬屏液晶與19英寸「標準」液晶同台PK
從像素數來看,WXGA+為1440×900=129.6萬像素,SXGA為1280×1024=131.072萬像素,顯然SXGA所能顯示的信息量更大一些,這對於辦公和商務應用來說相當重要。而WXGA+憑藉其16:10的長寬比,能夠在DVD影碟和HDTV標準的影音娛樂方面占據優勢,因此對於那些更希望感受「寬銀幕」震撼視覺效果的用戶來說,19英寸寬屏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鑑於目前網頁瀏覽、圖形編輯和字表處理等商務辦公應用仍然占據主流用戶的大部分時間,而遊戲對16:10長寬比的支持還不夠理想,因此「各項全能」的SXGA 17英寸或19英寸液晶顯示器在應用方面還有一定的優勢。
而在SXGA陣營內部,自從2006年2月優派率先發起19英寸大屏液晶普及戰役後,明基BenQ、AOC冠捷和LG等一線廠商紛紛跟進,現在就連三星和飛利浦兩大巨頭也開始更加積極地推廣19英寸大屏,因此19英寸大屏的成長勢頭必然會超過17英寸,而市場份額也將持續擴大。
飛利浦在19英寸大屏液晶市場也表現得相當積極
我們也必須看到,在19英寸寬屏液晶價格不斷跳水的同時,SXGA的17英寸和19英寸液晶顯示器也並未「袖手旁觀」,它們的市場報價同樣一降再降,為的就是捍衛現有份額、奪取更大市場。
因此,在19英寸WXGA+、19英寸SXGA和17英寸SXGA這3種規格之間,誰會取代誰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其中的一種可能性,就像朱家良先生所說,19英寸WXGA+因為代表了「寬屏」這個新趨勢,因此更容易吸引那些渴望「大螢幕」和「新體驗」的用戶(包括CRT和小尺寸LCD的升級用戶),而19英寸SXGA則將憑藉更大的尺寸、更好的視覺舒適性和不斷下降的價格擠占同解析度的17英寸SXGA的市場空間。
回首最近5年液晶顯示器的發展普及歷程,我們不難總結出「大屏」和「降價」這兩大發展趨勢:正是隨著價格的不斷下降,液晶顯示器離我們越來越近,直到最終成為普通用戶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而在價格下降的同時,液晶顯示器的螢幕尺寸也越來越大。到液晶顯示器真正稱得上「普及」的今天,消費者所能購買、所願意購買的螢幕尺寸,已經達到了17英寸、19英寸乃至更大——僅僅3年以前,這還是有如天方夜譚一般的情景。
TN模式液晶在液晶顯示器的普及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實,在上述兩大趨勢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整個液晶顯示產業的發展和市場的成熟。越來越大的基板尺寸、越來越多的面板產能和越來越先進的生產製造工藝,都是推動液晶顯示器降價和大屏化趨勢的源動力。而以上種種的改進,絕大部分都可以通過TN模式液晶的成熟和普及得到體現,可以說,在液晶普及的歷程中,TN模式液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沒有TN模式液晶的成熟,就沒有液晶顯示器今天的普及。
當然,與TN模式液晶日趨成熟相對應的,就是MVA、PVA、IPS、FFS、OCB、CPA等廣視角技術的「節節敗退」——這裡我們所說的「敗退」,並不是技術上的落後,事實上,液晶技術的每一個重大突破,幾乎都與廣視角技術密不可分,但每一項技術最大價值的體現,都只有通過與TN模式液晶結合才得以實現,這也許就是液晶技術發展的宿命吧。
15英寸液晶顯示器VX500,MVA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5年以前,當TN模式液晶還只能達到水平/垂直方向120°/100°視角範圍的時候,以MVA和IPS為代表的廣視角技術就率先將液晶顯示器的可視角度提升到了170°/170°乃至176°/176°的水平;而當TN模式液晶還只能顯示16位色「偽彩」的時候,廣視角液晶就已經能夠顯示32位、16.7M的真彩了;當TN模式液晶對比度還停留在200:1、300:1的水平時,廣視角液晶就達到了500:1~700:1高對比度的平均水平;當TN模式液晶的響應時間還停留黑白16ms水平的時候,廣視角液晶已經應用了「灰階響應時間」的概念,並且達到了12ms的「極速」水平,而當TN模式液晶的響應時間達到黑白8ms之後,廣視角液晶隨即達到了灰階8ms的水準,並且迅速將業已成熟的Over Drive(過沖)技術推廣開來,在TN模式液晶上實現了灰階6ms、灰階5ms、灰階4ms、灰階3ms、灰階2ms直到灰階1ms的一次次歷史性突破……
灰階8ms的領跑者之一優派VP191b,採用P-MVA面板
一次又一次,最先進的技術總是由廣視角液晶為我們帶來;一次又一次,當我們真正體驗到、使用到這些技術的時候,幾乎總是在TN模式液晶的產品上。從過去到現在,歷史似乎總是在重複這樣的過程,至於個中的原因,筆者傾向於將其歸結為兩個字——「成本」。
從SyncMaster 970P身上,我們能夠充分體會「成本」的含義
由於廣視角液晶本身的技術和工藝較為先進,因此其成本較高,較高的成本和先進的技術基礎使得廠商願意將它作為新技術的「試煉場」,一旦「試煉」成功,高成本、高價格的廣視角液晶更便於收回高昂的研發和試驗成本。而當先進技術成熟、成本降低到可以進行規模化生產後,廠商自然願意將它應用到成本低廉、適合推廣普及的TN模式液晶上,由此引領一波又一波的液晶普及,並且在普及的同時促進主流產品規格升級。
於是,在液晶普及的同時,我們也就看到了TN模式液晶的「高歌猛進」。
2002年,15英寸液晶顯示器還有採用廣視角面板的產品;到2004年,不僅15英寸已經全部「淪陷」,就連剛剛進入普及階段的17英寸液晶顯示器中也只有極少數的高端產品還採用廣視角面板。
17英寸廣視角的「末代女王」——明基BenQ FP785
2005年,當19英寸液晶顯示器開始普及的時候,17英寸廣視角液晶顯示器已經是「鳳毛麟角」,19英寸廣視角液晶也全面退守高端市場,中國市場一線大廠中飛利浦、LG和AOC冠捷甚至已經在20英寸以下的產品中徹底放棄了廣視角面板,三星、優派和明基BenQ也只在19英寸的頂級系列中保留了1~2個型號的廣視角產品。
190P5,飛利浦最後一款19英寸MVA液晶顯示器
過去的種種似乎都指向這樣的一個結論:任何規格的液晶顯示器要走向普及,放棄廣視角而選擇TN也許是一條必由之路。而早在3年前就已經問世的17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也許就是因為不肯放棄對廣視角的執著,而最終與市場主流的地位失之交臂……
最早面市的19英寸寬屏液晶VA1912wb就採用了TN面板
可能是基於對這種「規律」的深刻認識,當19英寸寬屏開始它的普及之旅的時候,同樣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廣視角,轉投TN的懷抱,而且更加地徹底——在今天的市場裡,你根本找不到一款採用廣視角面板的19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
那麼,同樣的情況,是不是也會出現在有意和19英寸寬爭奪主流地位的20英寸寬身上呢?
答案似乎令人沮喪:最先進入中國市場的20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無論是優派的VA2012wb、VX2022w還是明基BenQ的FP202W,無一例外地選擇了TN面板作為它們的「核心」,而隨後跟進的宏碁AL2016w也毫不猶豫地採用了廣輝(QDI)的TN面板。
宏碁AL2016w採用廣輝QDI的16.2M色20英寸TN面板
值得注意的是,當TN模式液晶向20英寸寬屏進軍的時候,除了已有的亮度、對比度、響應時間和可視角度等方面的改進外,8bit驅動IC也自液晶顯示器普及以來首度進駐民用級TN液晶顯示器,為TN模式液晶擺脫只能顯示16.2M色彩的「惡名」首開先河——雖然一向習慣於將TN與16.2M色等同起來的部分媒體和用戶依然將信將疑,但來自上游面板廠中華映管的技術資料已經再確切不過地告訴我們,其20英寸寬屏面板CLAA201WA01確實具備了8bit灰階數字處理能力,可以在螢幕上呈現16.7M色彩的圖像。
首開先河的16.7M色20英寸寬屏TN液晶面板,來自中華映管
據我們所知,目前為止已經明確表示採用這款面板並得到證實的20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僅有明基BenQ FP202W一款(相關報導請參考《准1080P!明基16.7M色20寬屏液晶酷評》)。
明基BenQ FP202W,經得起考驗的16.7M色TN液晶
更有甚者,隨著寬屏熱潮持續升溫,TN面板勢力還有進一步向更大尺寸擴張的態勢:在奇美和瀚宇彩晶等面板廠的積極推動下,21英寸寬、22英寸寬乃至24英寸寬相繼淪陷,從以往廣視角「一統江湖」的局面演變為TN與廣視角「分庭抗禮」。而憑藉其犀利的成本優勢,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未來大尺寸寬屏液晶的普及,也將由TN模式液晶來實現……
「遙不可及」的飛利浦20英寸S-IPS寬屏液晶200W6
當然,面對TN模式液晶的大舉入侵,廣視角面板也絕不會「坐以待斃」。早在寬屏潮興起之前的2005年5月,飛利浦就在上海CeBIT Asia 2005展會現場展示了其20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200W6,採用S-IPS廣視角面板——遺憾的是這款產品始終沒有進入中國市場(相關報導請參考《16:9時代到來!飛利浦20英寸寬屏亮相》)。
升級版的飛利浦200WP7,不知何時降臨中國市場
真正的「救世主」出現在一個月前。2006年3月中旬,一向擅長利用廣視角技術做文章的優派率先出手,將採用P-MVA廣視角技術的20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新品VX2025wm引入中國市場,並且在3月18日的發布會上宣布以3688元的超低價將VX2025wm推向主流20英寸寬屏市場,吹響了廣視角技術反攻20英寸寬屏液晶的號角。
優派VX2025wm,20英寸廣視角寬屏的「絕地武士」
泡泡顯示器頻道(LCD.PCPOP.COM)也在第一時間對VX2025wm進行了技術前瞻和深度評測,P-MVA廣視角面板在色彩、對比度和可視角度等方面的出色表現徹底征服了我們,不僅捍衛了廣視角技術的尊嚴,也為這款產品贏得了泡泡歷史上頒發給寬屏液晶顯示器的第一個「年度編輯選擇獎」。
眼下19英寸寬屏和20英寸寬屏孰優孰劣的爭論可謂熱火朝天,用戶、媒體和廠商各執一詞、莫衷一是。其實,如果將這個問題稍加抽象,我們就不難概括出寬屏液晶優劣之爭的實質元素:解析度、尺寸、點距和價格。
眼下,19英寸寬與20英寸寬正殺得難解難分
解析度決定了螢幕顯示信息的「尺度」,也就是每一屏的信息含量。解析度越高,每屏所能顯示的內容越多,用戶得到的信息也就越多——在很多情況下,這意味著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有效的信息採集,這一點對於商務辦公應用而言尤其重要。
除了尺寸夠大以外,高解析度也非常重要
尺寸的作用不言而喻,更大的尺寸意味著更寬廣的視野,在人眼所能承受的範圍內,顯示器的尺寸自然是越大越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什麼4:3、5:4等傳統比例的液晶顯示器在發展到23英寸的極限後會轉向16:10的寬屏規格以尋求尺寸上的更大突破。
人類的視野,當然希望越大越好
點距其實是前面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解析度和尺寸確定了,點距也就確定下來了。但我們之所以將點距這個指標單獨提出,和解析度、尺寸並列,乃是因為點距直接關係到螢幕顯示內容的大小,包括字符的清晰度和畫面的精細程度——對此我們用「視覺舒適性」來加以概括。
夏普經典16英寸液晶T1620,擁有0.248mm的BT點距
一般來說,點距越小,畫面越精細,但字符也越細小;反之,點距越大,字體也越大,輪廓分明,越容易看清,但畫面會顯得粗糙。因此,點距的選擇需要在文本和圖形/視頻應用之間進行權衡,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根據筆者個人的體驗結合廠商的相關說明,我認為點距在0.27mm~0.30mm之間是最舒適的,小於0.27mm或超過0.30mm都會影響顯示器在某些應用中的表現。
3840×2400超高解析度,0.12445mm×0.0415mm超精細點距
至於價格這個指標,相信不用筆者在此贅述,大家都已經有最為直觀深刻的認識了。對於產品的價格,消費者基本確立了各自的心理底線,一旦產品報價跌破這個底線,消費者就會「慷慨解囊」,市場需求瞬間爆發,因此這個價格臨界點也被稱為「魔術點(Magic Point)」。
AOC冠捷193FW現價2145元,逐漸逼近1999元的「魔術點」
把這4個指標套用到19英寸寬和20英寸寬的規格之後,雙方的優缺點便一目了然:19英寸寬解析度偏低、尺寸較小、點距適中、價格低廉;20英寸寬解析度較高、尺寸較大、點距偏小、價格略高——正是由於兩者的優缺點呈現「五五開」的局面,因此才導致了爭論雙方相持不下,各執一詞的局面。
寬屏的抉擇,19?20?
上述指標不僅可以作為用戶選擇19英寸寬還是20英寸寬的判據,還能推廣到其他尺寸,例如20英寸以上——這就是我們在這篇文章以後的部分要做的事情。
在CRT顯示器時代,尺寸的提升與解析度的更替是基本同步的:15英寸CRT對應800×600、17英寸CRT對應1024×768、19英寸CRT對應1280×1024——至少在主流市場是這樣。
但LCD時代徹底改寫了這個規則——1024×768的XGA解析度涵蓋了14英寸和15英寸(還有極個別的18英寸);從16英寸、17英寸、18英寸到19英寸,1280×1024都是可能的選擇;至於1600×1200的UXGA解析度,則主要集中在20英寸、21英寸和23英寸,隨著23英寸轉向寬屏,現在只剩下了20英寸和21英寸進行爭奪。
LG L2320A,23英寸液晶的「轉向」之作
經過3年的較量,17英寸和19英寸最終淘汰了15英寸、16英寸、18英寸、20英寸和21英寸,成為LCD顯示器市場的霸主——如果我們非要從中總結出一條規律,那就是「涵蓋尺寸較多的解析度更有可能成為主流」,至於在同解析度下哪種尺寸規格更有可能稱霸,則需要權衡尺寸、點距和價格這3大要素。
根據「泡泡顯示器定律」判斷,17英寸液晶其實並不完美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寬屏面板的競爭情況吧。在WXGA+的1440×900這一解析度上,目前已知的有廣輝的17英寸寬屏和全部的19英寸寬屏面板,點距分別為0.255mm和0.284mm;而WSXGA+的1680×1050這個級別,目前我們已經知道有20英寸寬、21英寸寬和22英寸寬加入戰鬥,點距分別為0.258mm、0.27mm和0.282mm,並且每個尺寸都有TN和廣視角的面板;在更高的WUXGA解析度(1920×1200)下,目前有23英寸、24英寸、26英寸和27英寸「捉對廝殺」;至於目前頂級的30英寸寬屏液晶面板,其解析度則達到了WQXGA的2560×1600,並且暫時還沒有其他規格出現,因此前景可謂「一目了然」。
三星19英寸寬屏面板LTM190M2,同樣高舉16.7M色TN大旗
從數量上來看,涵蓋4個尺寸的WUXGA解析度應當更有可能勝出,其次是涵蓋3個尺寸的WSXGA+,最後才是涵蓋兩個尺寸的WXGA+,也就是17英寸寬和19英寸寬——結合HDTV的發展趨勢,我們認為這種預測並非無稽之談。
WUXGA解析度目前最大已經延伸到了27英寸的規格
在WUXGA解析度的4個尺寸中,23英寸寬和24英寸寬,以及26英寸寬和27英寸寬本質上是一一替換的關係,24英寸能否替代23英寸,以及26英寸和27英寸孰優孰劣,是決定誰將在這個解析度中「脫穎而出」的第一步,只有在完成了第一輪的「PK」之後,23/24英寸寬和26/27英寸寬才有機會最終角逐WUXGA規格的勝者,這一幕,筆者預計最快也要在一年之後才會出現,更加合理的預期是2008年的上半年。
就在不久之前,全球第一大液晶面板廠三星推出了其27英寸WUXGA寬屏面板,基於S-PVA廣視角技術,點距為0.303mm,支持16.7M真彩,對比度高達1000:1,亮度也達到了驚人的500cd/m2,水平/垂直視角180°/180°,灰階響應時間8ms——根據筆者對上述指標的解讀,0.303mm的點距已經不太適合商務辦公應用,並且500cd/m2的高亮度對於60cm左右的桌面使用範圍來說也有些晃眼的嫌疑,反倒更適合中、遠距離的視頻觀賞,再結合16.7M真彩、1000:1對比度、灰階8ms響應時間和完美的可視角度,這一規格的面板堪稱為多媒體視頻應用度身定造。
27英寸寬屏液晶處女作,Dell 2707WFP
在高端民用顯示器領域反應最為迅速的Dell已經率先推出了基於這一面板的PC液晶顯示器產品2707WFP,相關報導請參考《規格極為少見!戴爾將推出27寬屏LCD》。
由於目前還沒有26英寸寬屏的詳細信息,因此我們無從對其前景和定位進行判斷。在2006年3月28日的「FPD China 2006——FPD產業動向及發展戰略論壇」中,友達光電
消費電子顯示器事業部總經理蘇峰正先生透露,友達光電在桌面顯示器的寬屏液晶產品線將從19英寸起步,涵蓋19寬、20寬、22寬、24寬和26寬,可見至少友達光電正在規劃26英寸寬屏的面板產品。從尺寸來看,26英寸寬屏面板的可視面積應當為560.6mm×350.4mm,因此其點距約為0.292mm,「視覺舒適性」較27英寸寬的0.303mm點距為高,因此如果能結合成本方面的優勢,相信會是兼顧辦公和娛樂的「超大寬屏」上佳之選。
友達光電的寬屏顯示器面板將包括19/20/22/24/26英寸
當然,對於絕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現在關注26英寸寬和27英寸寬的動向還有些「為時過早」,畢竟在這個尺寸還沒有TN模式液晶的介入,短期內看不到成本顯著下降的可能,相對而言,關注23英寸寬和24英寸寬的趨勢更加切合實際——並且結果也幾乎是「一目了然」。
作為最早投奔寬屏陣營的大尺寸,23英寸寬屏面板早在2003年就已經出現,最早進入中國民用顯示器市場的23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當屬LG電子的L2320A,泡泡顯示器頻道也在2004年年初率先對這款產品進行了詳細的測試,相關報導請參考《夠大才夠爽 4款超大螢幕液晶顯示器》。
LG L2320A曾給我們帶來最初的大屏震撼
事實上,在主流液晶面板廠商中,LG.Philips LCD也是最早切割23英寸WUXGA規格面板的企業,因此LG和飛利浦都率先推出了對應的產品L2320A和230W5,而其他顯示器廠商如明基BenQ、優派乃至索尼(Sony)最快也是在幾乎一年以後才推出了對應的產品FP231W、VP231wb和SDM-P234。
LPL的23英寸S-IPS面板技術指標依然不是很突出
在LPL之後,友達光電也看好23英寸寬這一規格,於2004年下半年開始切割23英寸WUXGA的MVA廣視角面板M230UW01 V1,並且於2005年在這一規格中首先採用了LED背光,型號為M230UW01 V0,但在國內市場,據筆者所知目前還沒有看到採用AUO面板的23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在前面介紹過的蘇峰正先生的演講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友達光電已經跳過了23英寸寬的規格,準備直接從22英寸寬前進到24英寸寬。
23英寸寬屏規格即將被友達光電放棄?
LED背光使得色飽和度達到了100%
至於比23英寸稍大一號的24英寸WUXGA面板,則由LPL的「死對頭」三星創始,初始型號為LTM240M1,採用PVA廣視角技術,後來又升級到S-PVA廣視角技術,型號變成LTM240M2,除了視角從178°/178°提升到180°/180°、重量從3.25kg下降到2.90kg外其他指標沒有任何變化。
三星的第二代24英寸S-PVA面板規格
由於出現較晚,因此三星的24英寸寬規格最初居於弱勢地位,除了三星自己的SyncMaster 241T之外,就只有Dell的2405WFP了,後來,在顯示器策略方面「克隆」Dell的華人PC品牌宏碁也迅速跟進,推出了AL2416w。2005年9月,日本高端顯示器廠商EIZO(藝卓)推出其首批民用大尺寸寬屏液晶顯示器,其中的FlexScan S2410W便採用了三星的24英寸寬屏S-PVA面板。
也許是PC大廠的轉向讓友達開始重新考慮23英寸寬和24英寸寬的競爭態勢,於是在2005年年底,友達光電也開始切割24英寸WUXGA規格P-MVA面板M240UW01 V0,並且在2006年第一季度量產。和友達同時投入量產的還有奇美光電的24英寸MVA廣視角寬屏面板240J1,支持16.7M真彩,亮度為300cd/m2或500cd/m2,對比度高達1000:1,可視角度為170°/170°,響應時間8ms。
在Dell的推動下,友達光電轉向24英寸WUXGA
套用我們前面總結出來的經驗,23英寸寬的點距為0.258mm而24英寸寬的點距為0.27mm,因此在「視覺舒適性」方面,24英寸寬能夠得到加分。至於價格因素,也許兩個月前雙方還難分軒輊,但現在勝利的天平已經明顯傾向於24英寸寬,因為——TN模式液晶來了!
奇美電子也迅速跟進,M240J1採用S-MVA面板
就在2006年年初,奇美光電(CMO)宣布將投入24英寸TN模式寬屏液晶面板的切割,並且表示將於2006年下半年投入量產,由於24英寸寬的規格適合5代線和7.5代線切割,因此這一尺寸頗受我國台灣省面板廠的歡迎。
TN模式液晶大舉入侵,24英寸寬即將淪陷!
除了奇美之外,瀚宇彩晶也有意投入24英寸TN模式寬屏面板的切割,並且包括優派和明基BenQ在內的顯示器大廠也已經計劃將於今年年底之前推出TN模式的24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以進一步拉動高端市場的需求。隨著TN模式液晶的進駐,24英寸寬的製造成本勢必大幅下降,相對眼下仍然由S-IPS和P-MVA廣視角主導的23英寸寬,勝負已經相當明顯。
採用S-IPS面板的明基BenQ FP231W已經開始謝幕演出
至於在戰勝23英寸寬之後,24英寸寬能否一鼓作氣進而挑戰26英寸寬,筆者認為由於雙方的成本在至少一年之內還看不到可比性,因此這樣的推測難免有「關公戰秦瓊」的嫌疑,相信最快一年之後,23英寸寬~27英寸寬這一WUXGA區間的競爭態勢將變得更加明朗。
雖然我們花費了不少的篇幅來分析WUXGA規格所涵蓋各尺寸面板的競爭態勢,但根據筆者的體驗和同事評測、試用的經驗,對於普通用戶而言,23英寸寬和24英寸寬的尺寸其實幾乎已經達到了60cm範圍內應用的極限。在這樣一個距離上,不僅23英寸寬和24英寸寬的超大尺寸螢幕很容易讓使用者產生視覺和心理上的壓抑感,並且其55cm左右的寬度也幾乎達到了人眼水平視野的極限。
螢幕「豎直」的SyncMaster 243T,你的眼睛受得了嗎?
面對23英寸寬或24英寸寬的超大螢幕,要想在螢幕前方約60cm處很輕鬆地看清楚整個螢幕上顯示的全部內容,不轉動頭部幾乎已經是「Mission Impossible」,如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需要轉動頭部來看清螢幕上的所有內容,那麼這種螢幕的「視覺舒適性」其實已經相當值得懷疑——當然,我們承認有些用戶會感到23英寸寬或24英寸寬看起來相當舒服,但在筆者的經驗中,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是多數。
雖然有時候,「豎起來」也未必是件壞事
此外,在19英寸寬屏挑戰2000元底價、20英寸寬屏在3000元徘徊的時候,要想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購入23英寸寬屏或者24英寸寬屏的液晶顯示器,恐怕還是「白日做夢」——在3月18日的新品發布會上,優派宣布將其23英寸頂級寬屏液晶顯示器VP2330wb的行業報價從21999元直降到9999元,幅度之大令人咋舌。可即便如此,近萬元的價格還是會讓不少DIY望而卻步,這其中也包括筆者本人。
因此,雖然支持Full HDTV規格的WUXGA寬屏液晶顯示器的前景相當誘人,但對於務實的用戶來說,WSXGA規格的20英寸寬、21英寸寬或22英寸寬才是眼下最值得關注的產品——當然,前提是你已經從19寬vs.20寬的爭論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有了前面的經驗,在這3種尺寸之間進行比較就方便得多了——這也是筆者將這部分可能是讀者最關切的內容放到最後介紹的原因所在。
20英寸寬的點距為0.258mm,21英寸寬的點距為0.270mm,22英寸寬的點距為0.282mm,可見20英寸寬的「視覺舒適性」最不樂觀,而21英寸寬和22英寸寬則各擅勝揚,孰優孰劣一時還不好判斷。
21英寸寬0.27mm的點距恰好符合「泡泡顯示器定律」的下限
下面再看價格。由於全球多條6代面板生產線的量產,因此切割20英寸寬屏面板的廠商為數頗多(6代線能切割20片19寬面板或18~20片20寬面板),包括三星、LPL、友達、華映和廣輝,還有新近宣布加入的奇美電子。其中LPL和友達目前以S-IPS或P-MVA的廣視角面板為主,而三星、華映、廣輝和奇美則以TN面板搶攻主流市場——值得注意的是華映的20英寸寬屏面板採用了8bit驅動IC,因此讓TN面板也實現了16.7M色彩顯示,為TN模式液晶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在後面的介紹中我們將會發現,其實支持16.7M色的TN面板已經不在少數,其中寬屏面板也占據了相當的比例。
友達光電20英寸寬屏P-MVA面板的規格之一
目前國內市場TN模式的20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報價普遍在3300元左右,而惟一的廣視角面板20英寸寬屏液晶優派VX2025wm也已經降至3688元的價位,對比剛剛上市時4999元的「天價」,足見20英寸寬屏液晶的成本依然有較大的下降空間,而以MVA為代表的廣視角面板在這一領域也大有可為。即便上游面板廠有意保持20英寸寬和19英寸寬之間100美元的價格差,隨著19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跌破2000元,20寬跌入3000元應該也是指日可待了。
至於21英寸寬的規格,在5代線上和20寬、22寬同為8片,5.5代線上和20寬同為12片,在6代線上則為18片。除了三星率先推出S-PVA面板之外,目前奇美也已經開始切割TN模式的液晶面板M210W1:支持16.2M色彩顯示、亮度300cd/m2、對比度700:1、視角160°/160°、響應時間8ms,已經於2005年第四季度量產,但目前尚未看到顯示器成品。筆者初步推斷奇美的21英寸TN寬屏面板應該具有相當的成本競爭力,但由於量產廠商數量較少,因此能否發展壯大還有待觀察。
22英寸寬其實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規格。早在2003年,這一規格就伴隨優派VP2290b的推出來到了我們眼前——16:10的顯示比例,3840×2400的解析度、0.12445mm×0.0415mm點距、235cd/m2的亮度、400:1的對比度和50ms響應時間已經分明告訴我們,這不是一款面向普通用戶的桌面PC顯示器,而是面向遙感、醫療、CAM/CAD等專業用戶的「奢侈品」,其自推出以來幾乎「雷打不動」的99999元的「天價」同樣證明了這一點。
介紹完特例之後,再讓我們來看看「主角」——WSXGA解析度的22英寸寬屏面板。雖然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經聽說奇美等面板廠計劃切割這一規格的面板,但直到最近,我們才得到了確切的消息。2006年3月9日,奇美電子在CeBIT展會新聞稿中宣布將於今年第二季度量產響應時間5ms的22英寸WSXGA液晶面板,並將其定位於中高端寬屏產品的主流。確切地說,奇美計劃在其5.5代線採用3片37英寸TV面板加上3片22英寸寬屏顯示器面板的切割策略,從而在提升每片基板利潤率的同時降低22英寸寬屏面板的成本。
瀚宇彩晶「暗渡陳倉」,22英寸寬屏整裝待發
如果你對22英寸寬的規格實在很感興趣,那麼你大可不必苦苦等待奇美公布他們的面板規格,因為就在奇美高喊「今年獨家開發22英寸寬螢幕高畫質顯示器產品」的時候,瀚宇彩晶已經悄悄地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其22英寸TN寬屏面板的規格:16.7M色、300cd/m2亮度、1000:1高對比度、5ms響應時間和160°/160°可視角度,總體看來相當地誘人,同時也再次證明了TN面板可以支持16.7M色顯示。
只要面板支持,16.7M色TN並非Mission Impossible
至於價格,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消息,但已經有不止一家顯示器廠商公開或者私下表示,奇美希望其22英寸TN寬屏面板的價格能夠和市場上20英寸寬屏面板相當——如果奇美說到做到,那麼22英寸寬憑藉其更大的尺寸、更好的「視覺舒適性」,再加上價格優勢,完全有可能成為取20寬而代之的「黑馬」,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高端寬屏產品的主流」。
就筆者得到的消息,目前國內顯示器市場前6大廠商中,所有華人背景的企業都在密切觀察22英寸寬屏面板的動向,隨時準備切入這片市場。看來,發生在WSXGA解析度下的這場主流尺寸爭奪戰,的確有可能成為今年整個顯示器市場最引人注目的熱點,而寬屏視界的普及之路,也將因此而變得更加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