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體育培訓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市場呈現出一片火熱的景象。但與此同時,行業發展初期也暴露出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深入了解體育培訓行業的現狀,分析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對推動行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展望 2025 年,體育培訓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 3000 億,青少年參培率預計達到 35% ,行業發展前景廣闊,但也需要克服重重困難,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體育培訓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下,隨著人們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體育培訓行業逐漸成為社會熱點。「雙減」 政策的落地,讓學生有了更多時間參與體育活動,體育培訓市場需求迅速增長。然而,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亂象,如行業結構不合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全面剖析這些情況,有助於為行業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一)「雙減」 政策驅動體育培訓行業快速發展
2021 年 7 月 24 日,「雙減」 政策頒布實施,明確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在國家法定假日、寒暑假及雙休日進行學科培訓 。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學科類培訓班受限,為體育培訓行業釋放了大量市場空間。學生擁有了更充沛的課餘時間,家長對孩子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他們開始積極為孩子選擇體育培訓課程,希望孩子在增強體質的同時,培養興趣愛好,提升綜合能力。可以說,「雙減」 政策為體育培訓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和發展動力,促使行業迅速擴張。
(二)青少年體質問題凸顯,體育培訓需求增長
當前,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較為突出,用 「硬(關節硬)、軟(肌肉軟)、笨(動作不協調)」 來形容並不為過。在學業壓力不斷增大、電子產品廣泛普及的情況下,青少年參與體育鍛鍊的時間被嚴重擠壓,體質下降問題愈發明顯。在學校活動中,因肥胖、體質弱等原因導致學生出現體力不支、暈倒等現象屢見不鮮。而體育作為增強體質的有效手段,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和行政干預,大力推動體育培訓行業發展。家長和學生對體育鍛鍊的需求與日俱增,這無疑為體育培訓機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抓住這一熱潮,有助於培訓機構實現快速發展。
(三)素質教育推進,助力體育培訓行業升級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國家深化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雙減」 政策的實施,進一步強化了體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致力於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與應試教育不同,素質教育面向全體青少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養。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動下,學校積極營造體育鍛鍊的良好氛圍,家長也逐漸轉變觀念,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需求不斷加深。這不僅為校外體育培訓機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也倒逼培訓機構加強自身競爭,不斷轉型升級,以適應市場需求,從而推動整個體育培訓行業的提升與發展。
(四)體育中考分值提升,刺激體育培訓市場擴大
河南省教育廳 2021 年發布《河南省中招體育考試改革方案》,擬定 2024 年對體育中招考試的內容及評價方式進行修改 。同時,國家也要求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形成激勵學生加強體育鍛鍊的有效機制。體育中考分值的提升,使得家長和學生對體育培訓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體育培訓不僅能幫助學生鍛鍊身體、緩解壓力,還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可謂一舉多得。這促使眾多家長加大對體育培訓的投資,大量學科類教育機構也紛紛轉型加入體育培訓行業,體育培訓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一)體育培訓行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業態不清晰
儘管體育培訓行業在 「雙減」 政策推動下發展向好,但行業內部結構存在諸多問題。從政府管理層面來看,體教、文旅、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門在管理青少年體育培訓時,存在職責不明確、協作不足的情況。部分部門權力過重卻對一些細節問題缺乏干預,而部分部門人員少卻事務繁雜,導致協同效率低下。從培訓機構自身來看,雖然設置了運營、宣傳、教學等多個部門,但部門之間協作不暢,甚至部分工作人員對自身工作範疇都不清楚,嚴重影響了機構的發展。這種內部結構僵化單一、業態不清晰的現狀,使得許多體育培訓俱樂部發展停滯不前。
(二)體育培訓人員隊伍基礎薄弱,人才缺口大
體育培訓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對教練員的需求急劇增加。然而,由於行業准入門檻較低,部分培訓機構為追求盈利,在教練員選拔時標準不嚴格,導致多數教練員綜合素養偏低、專業知識不足、業務能力不熟練。行業內還存在掛證現象,教練員資格證參差不齊,甚至部分教練員未達到持證上崗標準就參與教學,這不僅容易引發教學事故,還導致教學質量難以保證,蜻蜓點水式教學問題頻發。專業人才的短缺,嚴重製約了體育培訓機構的發展,使得人員隊伍基礎薄弱,人才缺口問題日益突出。
(三)體育培訓服務反饋機制不完善,缺乏特色
隨著體育培訓市場的高速發展,培訓機構在追求規模擴張的同時,忽視了服務質量的提升。培訓服務的評價反饋機制存在較大缺失,多數培訓機構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利用家長對體育中考的重視心理,盲目進行宣傳。在培訓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反饋缺乏固定標準和方式,家長只能通過結課表演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過程性評價的缺失,使得家長難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影響了他們對培訓機構的信任。此外,許多培訓機構定位傳統、普通,缺乏自身特色,過度複製其他機構的模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以脫穎而出,導致發展緩慢,逐漸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一)優化體育培訓行業內部結構,構建新型發展體系
優化體育培訓行業內部結構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政府應發揮宏觀調控和行政干預的作用,強化各管理部門之間的協作,建立多主體共同治理的體系,明確各部門職責,增強責任感,促進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對於體育培訓機構來說,要完善內部結構,填補缺失的部門,加強宣傳部、教練員部等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形成完整的運營鏈條。通過搭建新型體系,提升各主體的協作能力,為培訓機構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
(二)加強多方協作,彌補體育培訓人才缺失
在體育培訓行業的發展中,人才是關鍵因素。學校和社會培訓機構應加強合作,形成校內校外協同發展的模式。學校在教師選拔時標準嚴格,社會培訓機構也應借鑑這一經驗,提高教練員的選拔標準。高校應與社會加強協作,設置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加速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政府要加強對教練員資格認證的管理,杜絕買證等違規行為。培訓機構要對新入職的教練員開展崗前培訓,打造理論與技術相結合的優秀團隊,通過多種方式推動體育培訓行業的蓬勃發展。
(三)構建完善的體育培訓反饋機制,打造機構特色
構建科學合理的反饋機制,對提升體育培訓服務質量至關重要。培訓機構應搭建與家長溝通的平台,讓家長參與到課堂中,親身感受培訓服務的質量。在反饋機制中,不僅要注重終結性評價,更要強調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運動興趣和體育習慣的養成,增強家長對培訓機構的好感和信任。此外,培訓機構要打造自身特色,在服務、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創新,可以融入地域特色或結合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同時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
(四)營造良好的體育培訓市場環境,加強市場管理
體育培訓行業現狀分析指出,政府應加大對體育培訓市場的治理力度,規範市場秩序。嚴格執行相關政策規定,對哄抬價格、亂收費的培訓機構進行嚴厲處罰,設置 「黑名單」 制度,對不符合要求的機構進行停業整改,但要避免 「一刀切」 的情況。圍繞體育培訓行業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利用法律手段打擊惡意競爭、欺騙消費者等違法行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監督,成立區域監管系統,定期開展自查和互查活動,將質量監督檢查結果向社會公開,開通意見反映熱線,共同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推動體育培訓行業良性發展。
在 「雙減」 政策的推動下,體育培訓行業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2025 年,體育培訓行業有望實現市場規模突破 3000 億,青少年參培率達到 35% 的目標 。但目前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內部結構不合理、人員隊伍基礎薄弱、服務反饋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通過優化行業內部結構、加強多方協作、構建反饋機制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等一系列措施,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促進體育培訓行業的轉型升級。這不僅有利於提高體育培訓機構的整體水平,還能為青少年提供更優質的體育培訓服務,增強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推動青少年全面發展,讓體育培訓行業在未來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