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註:根據公開數據推算,2024年中國粽子市場規模約達380億元)
開篇綜述:今年端午前夕,上海某連鎖零食品牌"來伊份"因蜜棗粽產品被曝出含有疑似帶血創可貼異物的投訴事件,引發全國消費者對傳統節令食品質量安全的關注。該案例不僅暴露了代工模式下的品控短板,更折射出當前380億元規模粽子行業面臨的系統性風險挑戰。
5月10日有消費者通過社交平台爆料,在所購蜜棗粽內發現疑似帶血創可貼異物。涉事企業迅速回應稱已下架問題批次產品,並啟動全鏈路調查。但視頻中展示的粽子餡料混入片狀異物、表面附著深色物質的畫面,仍引發公眾對食品生產衛生標準的強烈質疑。值得注意的是,該品牌近年投訴記錄顯示,其代工產品出現異物及變質問題占比超70%,20182024年間被監管部門通報次數達15次。
作為採用輕資產運營的零食企業代表,來伊份目前有超過60%的核心產品通過OEM模式生產。但隨著加盟門店占比突破50%,其供應鏈管理複雜度呈指數級上升。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營收同比下滑15.25%至33.7億元,淨虧損擴大至7526萬元,加盟店擴張帶來的品控風險已直接影響企業經營基本面。行業數據顯示,採用代工模式的企業平均客訴率較自產企業高出42%,其中異物投訴占比達38%。
在終端門店數量減少16.28%至3085家的背景下,來伊份正加速向"供應鏈平台型企業"轉型。但此次事件暴露了其品控體系的關鍵短板:代工廠商准入標準模糊、生產環節追溯機制缺失、終端質檢覆蓋率不足等問題持續存在。行業統計表明,採用加盟模式的企業在產品抽檢合格率上較直營企業低9個百分點,而粽子這類高水分含量速凍食品對冷鏈運輸和存儲條件的要求更為嚴苛。
總結展望:當前380億元規模的粽子市場正經歷消費升級與供應鏈變革的雙重考驗。來伊份事件警示行業參與者,在追求規模化擴張時必須同步強化全產業鏈品控能力。未來企業需在代工廠審核、數位化追溯系統建設、終端質檢標準制定等方面持續投入,方能在傳統節令食品市場競爭中建立可持續的質量競爭優勢。監管部門也應針對OEM模式下的食品安全風險,完善全鏈條監管機制以保障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