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食品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25年植物肉行業現狀分析:推進科技創新與研發
  2025-05-13 14:02:07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全球健康飲食理念興起和環保意識增強的大背景下,植物肉行業正逐漸嶄露頭角。植物肉作為一種新興的食品類別,以其環保、健康等特性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關注。據相關分析,2024 - 2035 年間,全球植物肉市場規模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171 億美元增長到 2035 年的 548 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達 11.16%。這一數據充分顯示出植物肉行業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國作為非轉基因大豆最大生產國,在植物肉行業發展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和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深入了解植物肉行業的發展現狀、趨勢以及國內外差距,對推動我國植物肉行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一、全球植物肉產業的發展全景

  (一)當下發展格局

  《2025-2030年中國植物香腸肉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全球植物肉市場在環保壓力和健康需求的雙重驅動下發展迅速。從產能分布來看,2022 年全球植物肉類產能約為 220 萬 t,其中歐洲占 41%,北美占 34% 。從市場分布範圍來講,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眾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植物肉市場,而我國也憑藉公眾對健康與環境的關注以及相關政策支持,成為全球植物肉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投資領域,全球植物肉產業投資呈增長趨勢,2023 年,包含植物肉在內用在替代蛋白質項目的全球公共投資達 5.23 億美元 ,眾多初創公司獲得資金支持用於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的開發。

  (二)未來趨勢走向

  未來,全球植物肉市場增長勢頭強勁。美國因消費者對健康問題的關注以及各類投資和政策的刺激,市場將迅速增長;英國憑藉政府在可持續蛋白質解決方案上的領先政策和公眾意識的提高,市場持續快速增長;印度擁有龐大的蛋白消費市場,政府的支持和素食主義等因素將推動其市場快速發展;歐洲部分國家因消費者健康和環保意識的驅動,市場也將持續增長;亞太地區人口眾多,動物蛋白缺口大,加上新加坡等國家的積極推動,市場複合年增長率預計在 13% 以上 。

  二、我國植物肉產業發展現狀剖析

  (一)產業尚處初級階段

  我國植物肉行業起步相對較晚,在技術層面,關鍵技術體系尚未完善,技術水平整體落後於國際水平。目前主要以豆粉、豆粕等為原料,採用擠壓膨化工藝簡單加工,產品在口感、質地等方面與真實肉製品存在較大差距。但我國是肉類消費大國,肉類及製品進口量持續處於高位,這為植物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二)品牌眾多但規模偏小

  隨著植物肉概念的引入,我國市場上湧現出眾多品牌,如星期零、植愛生活等,這些品牌通過不同的產品定位和市場策略,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然而,我國植物肉企業整體規模較小,與國際大型企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2018 年,深圳齊善食品營業額為 3 億元,江蘇鴻昶食品和寧波素蓮食品分別為 6000 萬元和 3000 萬元,而 Beyond Meat 營業額則高達 2.98 億美元,三家國內企業營業額之和都不及這一家國際企業 。此外,跨國企業的進入也加劇了市場競爭。

  三、我國與已開發國家植物肉產業的差距呈現

  (一)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

  已開發國家在植物肉技術研發方面起步早、投入大,已形成完善的技術體系。在植物蛋白纖維化加工、大豆血紅蛋白生產等關鍵領域進展顯著,其產品能高度模擬動物肉製品。相比之下,我國企業在技術創新、專利布局、品牌建設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市場規模與消費者接受度

  已開發國家的植物肉市場已頗具規模,消費者對植物肉產品的接受度較高,產品種類豐富,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美國植物肉市場銷售額從 2019 年的 9.40 億美元增長至 2021 年的 14.20 億美元,且購買家庭比例也在上升 。而我國植物肉市場規模較小,消費者多為嘗鮮群體,接受度較低,企業競爭力相對較弱。

  (三)產業鏈與供應鏈

  已開發國家的植物肉產業鏈較為完善,從原料種植到市場銷售推廣的各個環節都協同緊密,擁有成熟的體系和完善的銷售渠道。美國的植物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密切,共同推動產業發展。我國植物肉產業鏈與供應鏈存在諸多問題,如技術難題未攻克、生產成本高、銷售渠道不足等,產業集群尚未形成,規模效應難以發揮。

  (四)政策與法規支持

  已開發國家較早認識到植物基食品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植物肉產業發展。日本和韓國都發布相關計劃助力植物肉產業發展。我國植物肉行業起步晚,雖然逐漸意識到產業優勢並加大支持力度,但目前仍缺乏明確的產業規劃和扶持政策。

  (五)國際合作與交流

  已開發國家在植物肉領域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憑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推廣策略,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並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我國植物肉產業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於起步階段,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合作夥伴和渠道資源,與國際接軌的經驗有限。

  四、我國植物肉產業面臨的挑戰重重

  (一)監管政策不完善

  我國植物肉監管政策存在諸多不足。法律法規不健全,難以全面規範新興的植物肉產業;標準體系缺失,導致產品質量安全難以保障;監管機制不完善,存在職責不清、交叉監管和監管空白的問題;市場准入門檻低,一些不具備資質的企業進入市場,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

  (二)產品本身存在缺陷

  植物肉在營養成分上與傳統肉類存在差距,缺乏維生素 B12、n - 3 多不飽和脂肪酸等元素。在口感和質地上也無法與真實動物肉相比,部分產品還存在質地不均的問題。為改善口感和質地,一些產品添加大量添加劑,導致熱量和鈉含量偏高,影響消費者的食用體驗和健康,進而降低了消費者的持續購買意願。

  (三)消費者認知不足

  儘管植物肉產品逐漸進入市場,但我國大部分消費者對其了解有限。許多消費者對植物肉的成分、營養價值等認識不足,容易將其與傳統素食產品混淆,忽視其獨特性。同時,植物肉市場普及率較低,消費者對其市場定位、價格和品牌選擇缺乏了解,導致購買時持觀望態度,難以形成穩定的消費習慣和持續購買力。

  (四)成本和價格偏高

  我國植物肉生產成本較高,加工、研發和市場推廣成本都不低,這使得其市場價格高於傳統肉類。以星巴克為例,一份植物肉牛肉卷價格為 59 元,而普通牛肉卷僅 39 元 。企業為提升產品競爭力持續投入資金,進一步推高了成本,導致價格居高不下,在價格敏感型消費者群體中難以獲得廣泛認可。

  (五)國際技術合作與交流不足

  我國植物肉產業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加工工藝方面與已開發國家存在差距,限制了國際合作的開展。在專利布局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能力較弱,容易引發智慧財產權糾紛;缺乏有效的對接平台和機制,限制了資源整合和協同創新;國際化管理與運營人才的短缺,也制約了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五、推動我國植物肉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強化政策扶持與引導

  出台植物肉專項規劃,明確產業發展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設立專項基金,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產學研融合。提供金融支持,設立創新創業基金,鼓勵金融機構提供貸款和優惠利率。加快制定行業標準,規範市場秩序。給予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支持企業研發、生產和市場推廣。出台環保政策,對植物肉產業的環保優勢給予認證和信貸支持。

  (二)推進科技創新與研發

  密切關注國內外植物肉產業發展動態,及時調整研發方向。構建原料研發技術平台,探索最佳原料配比和加工工藝。支持跨學科融合研究,整合多學科力量推動技術和產品創新。優化蛋白擠壓技術,使植物肉更接近真實肉類口感。加強營養強化技術研發,彌補植物肉營養成分的不足。

  (三)提升市場認知與接受度

  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和偏好,精準定位市場,推出適合不同人群的產品。拓展銷售渠道,線上線下相結合,與餐飲零售品牌合作,加強電商平台建設。通過政府採購、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加強品牌宣傳與推廣,舉辦相關活動吸引消費者關注和參與。

  (四)完善產業鏈與供應鏈

  建立穩定的原料供應體系,確保原料品質和供應穩定,降低成本。植物肉行業現狀分析指出,拓展產品應用領域,將植物肉產品推廣到食品加工、餐飲服務等多個領域。提升產品品質,優化配方和加工條件,使植物肉在口感、風味和營養價值上更接近動物肉。構建產品追溯信息平台,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建立產業聯盟,加強行業內部合作,共同提升行業競爭力。

  (五)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搭建植物肉產業國際合作交流平台,促進信息共享和項目對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國際領先機構和企業合作,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共享研發成果,建立聯合研發機制,共同攻克核心技術難題。加強人才培養與交流,通過聯合培養等方式提升專業人才的技術水平和國際視野。加強智慧財產權國際交流和培訓,提高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和運用能力。

  植物肉行業在全球範圍內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2025 年及未來,其市場規模有望持續擴大。我國植物肉產業雖有發展潛力,但目前在技術、市場、產業鏈、政策等方面與已開發國家存在差距,還面臨著監管政策不完善、產品缺陷、消費者認知不足等挑戰。為推動我國植物肉產業發展,需要加強政策扶持、推進科技創新、提升市場認知、完善產業鏈供應鏈以及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通過這些措施,我國植物肉產業有望在全球市場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我國大豆產業的振興提供新的機遇。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肉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