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農業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25年中國農業抗災能力提升路徑及1.8萬億基建投資前景展望
 農業 2025-05-14 10:40:10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基於氣象災害防控與糧食安全保障戰略)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頻發,我國農業防災減災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近五年因洪澇、乾旱等災害導致的農作物損失年均達200億元,占全年農業總產值比例持續攀升。在此背景下,《2025年汛期科學防災減災奮力奪取糧食和農業豐收預案》應運而生,通過系統性工程布局與技術創新,預計帶動1.8萬億元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構築堅實屏障。

  一、農業防汛抗澇體系升級:構建"智慧水網"防禦網絡

  針對汛期洪澇災害風險,《預案》提出實施江河洪水動態調控機制,建立覆蓋全國主要農區的隱患排查系統。通過分級分類管理受澇作物,配套建設排灌設施與應急通道,重點解決3.2億畝易澇農田排水難題。在技術層面推廣物聯網監測設備,實現澇情預警響應時間縮短40%,為糧食穩產提供關鍵支撐。

  二、農業抗旱節水技術創新:打造"精準灌溉"保障模式

  預案明確要求在確保防洪安全前提下,統籌利用水庫塘壩蓄水能力,預計新增可調節水源150億立方米。通過智能氣象節水灌溉技術推廣,重點區域農田灌溉用水效率有望提升20%以上。結合人工增雨作業與墒情監測網絡建設,在北方旱作農業區建立"天空地一體化"抗旱體系,確保糧食主產區灌溉需求。

  三、農業高溫熱害防禦:構建作物全周期防護機制

  針對持續攀升的極端高溫威脅,《預案》創新性提出"預防干預修復"三級響應方案。在小麥等夏糧生產中推廣"一噴三防"技術,配套建設200個區域性抗旱物資儲備庫。通過氣象大數據分析,可實現乾熱風預警準確率達95%,有效降低高溫對作物授粉、灌漿關鍵期的影響。

  四、農業颱風災害防控:完善全鏈條應急管理體系

  預案建立颱風路徑動態跟蹤與風險評估模型,在東南沿海重點區域部署10萬套智能監測終端。通過"搶收排澇補種"快速響應機制,預計可減少颱風導致的農作物損失35%以上。災後恢復階段強化無人機植保應用,確保受災農田在72小時內完成田間管理措施。

  五、農業病蟲害聯防聯控:構築生物安全防控網絡

  依託國家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分中心,構建"空天地"一體化預警系統。針對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建立縣級應急防治隊伍500支,實現重點區域24小時內完成統防統治作業。通過優化農藥使用結構,預計減少化學藥劑投入量18%,同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總結而言,《預案》通過五大核心措施系統性重構農業災害防控體系,在1.8萬億元基建投資支撐下,將顯著增強糧食生產抗風險能力。據測算,到2025年可使農作物受災面積降低至5%以內,單產穩定性提高12個百分點。這一戰略舉措不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基礎,更將帶動智慧農業裝備、節水灌溉技術等領域的產業創新,形成防災減災與產業升級的雙重效益。(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農業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