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自2009年「感知中國」提出至今,已走過十五年發展歷程,實現了從政策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十四五」期間,物聯網與實體經濟融合加速,市場潛力不斷釋放。截至2024年3月末,我國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發展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達24.14億戶,占移動網終端連接數比重高達57.9%。然而,物聯網在規模化應用、商業價值閉環形成以及實施成本控制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本文將從物聯網的應用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旨在為相關研究者和從業者提供參考,助力物聯網應用的規模化落地。
(一)典型應用場景豐富多樣
《2025-2030年中國物聯網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在政策與項目的雙重推動下,物聯網在社會治理、行業應用、民生消費三大領域均取得了顯著進展,應用模式不斷成熟,場景持續拓展。在社會治理層面,水務、燃氣、消防、監控、電動車防盜等領域實現了百萬乃至千萬級連接,大規模連接不僅驗證了物聯網技術的成熟度,還推動了商業模式的可行性與技術提升的正向循環。在行業應用領域,製造業、農業、能源等傳統行業憑藉政策布局與企業內生動力,成為物聯網應用落地的集中區域。在民生消費領域,經過多年發展,創新產品層出不窮,技術路線逐漸清晰,形成了由眾多建設方參與的良性生態體系,高質量供給不斷激發消費市場潛力。
(二)應用分布呈現集聚態勢
物聯網市場現狀分析從行業分布來看,結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五批共675項物聯網示範項目和典型案例,智能製造、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已建立起一批物聯網應用典型案例,且需求呈逐年增長態勢。其中,智能製造領域物聯網項目數量占比最高,達到30%,涵蓋智能裝備、智能生產線、智慧工廠、安全監測、智能運維等多個方面。據市場研究機構統計,中國物聯網行業應用中,製造業和工業占比22%,位居首位;交通和車聯網占比15%;智慧能源、智慧零售、智慧城市、智慧醫療和智慧物流分別占比14%、12%、12%、9%和7%。從地域分布來看,物聯網應用已初步形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以及中西部地區等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總體空間格局,眾多省市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各級政府政策規劃引領帶動下,立足自身優勢,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物聯網應用聚集區。
(一)運行環境干擾因素複雜
物聯網感知、網絡、平台等設施在部署實施過程中,常受到網絡環境、物理環境、軟硬體基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部分物聯網設備分布範圍廣且需長時間運行,這對電池壽命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極高要求。電力、金融、安防等行業對網絡安全要求極高,同時其內部基礎環境複雜,如存在異構雲等情況,廠商往往對業內部署環境缺乏深入了解,在技術方案設計與具體實施部署時易遇到非常規問題,從而增加部署成本。此外,由於不同客戶對軟體、中間件等版本要求不同,物聯網平台部署過程中還需考慮對不同版本進行適配,以提高部署效率。
(二)技術和基礎設施升級成本高昂
一方面,離散的場景化應用需求導致物聯網行業應用規模化發展與個性化定製之間存在突出矛盾。不同行業、企業需求差異大,生產流程複雜,使得各企業對物聯網的應用存在明顯差異,且物聯網行業應用產品標準化難度高,企業難以實現批量化的應用複製、推廣和規模性盈利。另一方面,物聯網尚未充分切入企業核心業務,行業滲透率未達預期,新增物聯網設備、系統部署和維護給企業帶來額外成本投入,導致企業投資更加謹慎。此外,物聯網尚未形成清晰、成熟的商業模式,現有商業模式雖包括免費增值模式、資產共享模式、基於用量模式、產品即服務模式等,但多方參與、合作分成的商業模式仍需進一步探索與完善。
(三)標準引領作用亟待強化
物聯網產業鏈長、環節多、關聯性強、細分領域廣,我國雖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物聯網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據全國信標委物聯網分技術委員會統計,現有物聯網應用類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50餘項,涉及智能製造、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慧交通、智慧能源、公共安全、智慧文旅、智慧物流等多個領域,但總體而言,隨著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在物聯網應用領域的不斷湧現,標準化新需求持續增加,部分行業應用標準數量相對偏少,對物聯網的行業應用缺乏清晰指引。此外,物聯網應用涉及行業廣泛,不同行業標準化組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導致標準兼容性和協調配套性不足,影響了物聯網應用的規範化與規模化發展。
(四)安全監管手段亟待完善
隨著物聯網連接對象的日益廣泛,其承載的數據量呈爆發式增長,安全漏洞也呈指數級增長,物聯網安全要求日益提高。目前,物聯網產業鏈整體安全防禦能力仍處於提升階段,物聯網終端、網絡、數據及系統的安全保障水平有待加強。同時,大部分企業尚未具備建立體系化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的能力,網絡安全資金投入力度和人員配置規模不足。雖然國內相關機構已對移動物聯網產品、物聯網卡進行安全監測和管理,開展了物聯網基礎安全產品評選工作,但與歐美已開發國家相比,面向市政基礎設施、金融、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領域的物聯網產品安全可信認證機制尚未建立,尚未形成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物聯網的廣泛應用與健康發展。
(一)政策驅動型應用持續滲透
物聯網作為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迎來了發展的關鍵期。城市更新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工作之一,推進城市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當務之急。利用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進家庭、進樓宇、進社區,共同建設數字家庭、智慧城市,已成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政策加持下,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以城市建設為主的物聯網應用需求日漸旺盛,展現出巨大的增量市場和應用潛力,為政策驅動型物聯網應用帶來了新一輪增長機遇,推動其在城市治理的各個層面不斷滲透與深化。
(二)產業升級驅動型應用不斷拓寬
隨著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支撐產業數位化轉型成為新型基礎設施的本質特徵,也成為產業追逐的熱點和企業轉型的新風口。智能製造、智慧農業、智慧物流等以產業級需求為主要市場驅動力的物聯網應用將不斷走實向深。未來,工業物聯網有望成為應用規模最大的領域之一,傳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統將深入製造業的各個環節,為生產流程優化、生產管理提升以及產品設計創新提供更加全面和精確的數據支持,助力產業升級與轉型,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拓寬物聯網在產業領域的應用廣度與深度。
(三)技術驅動型應用持續湧現
感知手段的多樣化、通信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物聯網與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融合創新,為物聯網新應用的湧現提供了強大動力。隨著6G技術和無源物聯網的產業化研發進程推進,物聯網將建立全域感知、通感融合、空天地一體化、實時交互的連接能力,取得更大的應用突破。例如在智慧交通領域,通過在現有通信基站上應用通感一體化技術,可有效提高傳統車載雷達的感知精度和抗干擾能力。同時,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物聯網作業系統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將顯著提升物聯網的數據處理能力,進一步釋放數據價值,滿足邊緣服務、個性化定製、實時業務等新應用需求。此外,支持巨量設備和微小尺寸設備的新型超低功耗技術研發,為大覆蓋、長距離傳輸的應用場景提供了可能,海上水下物聯網技術、衛星物聯網技術將促進建立全面覆蓋太空、天空、地面、海洋等自然空間的物聯網應用場景,推動物聯網技術驅動型應用的持續創新與發展。
(一)加強關鍵技術攻關
鼓勵龍頭企業、製造業創新中心、實驗室等聚焦物聯網產業鏈薄弱環節持續開展攻關,加速推進中高端傳感器、新型短距通信晶片的產業化進程。持續開展端邊雲協同作業系統、感通算一體化、衛星物聯網、高精度定位、數字孿生等關鍵技術攻關,支持建設物聯網新技術、新產品中試平台,為產業鏈上下游提供更有效的服務供給,提升物聯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物聯網應用的規模化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二)提高應用標準供給
加快推動國家標準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物聯網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加強標準化工作頂層設計。建立物聯網行業標準委員會,優化標準供給結構,根據行業發展階段開展物聯網行業標準研製和推廣應用,促進物聯網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的協調。依託相關標準化機構,圍繞各行業數位化轉型需求,增進與行業主管部門以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溝通合作,加大物聯網在工業製造、農業、服務業等領域的應用標準研製,前瞻布局無源物聯網、衛星物聯網、群智感知等先進技術應用標準。開展物聯網標準應用試點工作,通過優秀案例的遴選,形成最佳實踐,促進標準應用推廣。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交流與合作,積極主導或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相關工作,穩步提升我國在國際標準組織的影響力,基於我國企業的物聯網成熟應用實踐,與相關國家共同開展水下物聯網、工業物聯網、能源物聯網等方面的國際標準化工作,推動我國物聯網標準走向國際舞台。
(三)構築安全保障體系
物聯網安全是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需要政府、測試認證機構、企業多方共建以安全監管為支撐、以安全技術為核心的全方位安全防護體系,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的安全監管體系。加快建立我國物聯網安全標籤計劃,支持建設物聯網安全標籤檢測實驗室,推動與國際物聯網安全標籤互認,降低企業認證成本。提升企業安全保障能力,引導產業鏈各相關企業共同加強物聯網關鍵設備、網絡系統、服務平台、應用程式等安全防護能力建設,提升企業的物聯網安全監測預警、風險評估和應急處置能力,為物聯網應用的安全可靠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四)發揮典型帶動作用
強化物聯網場景面向不同用戶群體的服務能力,支持物聯網由單一智能產品向服務載體轉變,從商業、產業、社會多視角挖掘物聯網價值空間。重點聚焦在最為突出、市場需求最為迫切的領域,加快推動物聯網基礎設施在垂直行業的部署。由點到面逐步推進,優化資源投入,發揮示範基地與頭部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示範引領,推動物聯網應用在更多領域的落地與推廣,促進物聯網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五、總結
2025年,物聯網在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市場需求等多因素驅動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其在社會治理、行業應用、民生消費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與深化,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與發展前景。然而,物聯網在規模化應用過程中仍面臨運行環境干擾、技術和基礎設施升級成本高、標準引領作用不足、安全監管手段不健全等諸多挑戰。未來,隨著政策驅動型、產業升級驅動型、技術驅動型應用的不斷湧現,物聯網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推動物聯網產業的健康發展,需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提高應用標準供給,構築安全保障體系,並充分發揮典型帶動作用,助力物聯網應用的規模化落地,為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