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金融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25年科技金融市場產業鏈分析:自主可控能力的影響與提升路徑
 金融 2025-05-21 14:09:52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金融作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對製造業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產生了深遠影響。2025年,隨著科技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其在支持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以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作用愈發凸顯。本文通過對2012—2022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深入探討了科技金融對製造業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的影響機制與效應,旨在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推動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金融市場產業鏈分析

  一、科技金融對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的直接影響

  《2025-2030年中國金融科技區塊鏈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科技金融通過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有效緩解了產業鏈創新的資金壓力,促進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從而顯著提升了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研究發現,科技金融水平每提高1%,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可提升12.7%。這表明科技金融對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在對比公共科技金融與市場科技金融的影響時,市場科技金融的作用更為顯著。市場科技金融主要圍繞高風險、高收益的創新項目進行投資,通過多種融資方式將金融資本聚集起來,為關鍵技術創新領域提供充足資金,進而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而公共科技金融雖然對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效果相對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公共科技金融在技術創新發展中的滯後性,導致其支持力度不足。

  二、科技金融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的傳導機制

  (一)通過提升創新能力的中介效應

  科技金融市場產業鏈分析提到科技金融能夠滿足創新大規模的資金需求,促進資金、信息、技術的流動和循環,產生創新資源積累,從而增強企業創新能力,降低技術的對外依存度。具體而言,科技金融通過成立創新基金、股權資金、債券資金與銀行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同時建立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和公共服務平台,有效地將金融資源與科技創新需求對接,降低融資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激發科技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力。從市場科技金融支持角度看,創新金融理論強調關注新興企業融資的特殊性,尤其是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非傳統融資方式,通過評估風險、釋放信號支持初創企業和創新項目的進展,鼓勵風險投資機構更多投資處於初創期的企業,保持創新活力。從公共科技金融支持角度看,公共科技金融政策不僅能夠為金融機構支持創新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財政資金的參與也為創新活動提供了信用背書,降低了金融風險。此外,政府財政資金具有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高端技術研發領域,鼓勵不同主體利用市場機制合作創新,促進了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從資本要素支持角度看,科技金融為科技型企業的技術研發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和充裕的資金支持,鼓勵優質科技型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構建自身優勢,新產業、新模式得到充分發展,從而提升科技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水平。從技術創新的產出角度看,關鍵核心技術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技術支撐,在科技金融的支持下,能夠加速資金鍊、人才鏈、創新鏈的有效融合,從而帶動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綜上所述,科技金融通過提升創新能力,為先進位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持,對提升產業基礎創新能力、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具有重要意義。

  (二)通過緩解融資約束的中介效應

  研發創新活動具有投入風險高、回報周期長、涉及主體多、涵蓋環節多等特性,使得企業技術研發普遍受到融資約束的影響。科技金融以促進知識與技術發展為根本導向,結合數位技術發揮多元化資金融通的功能並參與創新活動,將更多資金資源配置到技術創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壓力,為突破產業鏈「卡脖子」的薄弱環節、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提供資金保障。首先,科技金融直接為新產品開發、技術創新等活動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資金支持,有利於緩解企業融資約束,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長期以來,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難以滿足技術創新研究的融資需求,逐漸成為關鍵核心技術自主能力不足的基礎性因素。科技金融主要支持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技術,有利於企業不斷增加先進技術、知識、管理經驗的投入,及時疏通產業鏈資金流中的堵點,有效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以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其次,科技金融針對戰略性新興企業特性,尤其對擁有核心技術但缺乏傳統抵押物的企業,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多元化服務,以此降低企業的融資門檻。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由於資產結構不合理、創新風險高、企業經驗有限等因素,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在政策引導下,科技金融相關主體推出了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研發專項貸款和科創孵化貸款等專項金融產品,以知識資產擔保抵押的方式降低了融資授信與審核准入門檻。

熱門推薦

金融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