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遊戲娛樂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25年電競行業前景分析:積極開展產學融合
 電競 2025-05-22 10:13:59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數位技術的飛速發展,電競行業近年來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逐漸完善。數據顯示,全球電競產業收入已超過13億美元,中國電競遊戲市場實際銷售額從2016年的504.6億元攀升至2021年的1401.81億元,用戶規模也從2016年的3億人增長到2021年的4.89億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競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電競教育應運而生,成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新興專業,但目前仍處於初步探索階段,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電競行業發展歷程與現狀

  《2025-2030年中國電競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電競起源於1986年美國電視直播中的遊戲競技,我國電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1998年,《反恐精英》和《星際爭霸》的問世標誌著我國電競進入萌芽階段。此後,儘管經歷了禁播遊戲節目、電競有害論等挫折,但在體育總局認可、手遊崛起、電競入亞、S8奪冠等一系列利好因素推動下,電競產業呈螺旋式上升發展,並將在「十四五」規劃的推動下迎來爆發式增長。

  目前,我國電競行業已初步形成了包含上中下游的完整產業鏈。上游是內容授權,包括遊戲開發與運行;中游是賽事執行和相關內容製作;下游是內容傳播,涵蓋各種媒體平台、職業選手、主播解說等。然而,我國電競產業鏈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上游遊戲研發能力薄弱,核心賽事缺乏規模,選手經紀業務、賽後資訊營銷等專業化程度不高,市場規則不完善,急需大量專業人才來優化電競行業生態環境,促進其良性發展。

  二、電競教育現狀與問題

  2016年,教育部在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增設「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電競正式被納入教育體系。在國家政策和產業需求的推動下,電競教育迅速發展,形成了傳統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以及市場培育體系兩條人才培育路徑。目前,全國已有135所高職院校開設該專業,民辦院校和高職院校居多,大多側重於職業技能方向的人才培養。同時,眾多電競教育相關企業和電競俱樂部也積極搭建培訓平台,開展校企合作,推進電競教育發展。

  然而,電競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一是教學質量不高,缺乏專業教師,教材更新不及時,缺乏硬體設施。二是學生對行業認知不全面,對培養目標和專業學習方向缺乏明確導向,對課程學習內容要求不全面,對職業規劃存在認知誤區。三是校企合作不深入,院校電競專業建設處於起步階段,組織管理不到位,與企業融合程度不高,缺乏具體的操作性法規,導致合作不夠深入,畢業生難以立即融入崗位。

  三、電競教育發展建議

  (一)加強媒體宣傳,樹立正確電競教育觀

  加強社會各界媒體對電競的正面宣傳,做好電競運動的知識科普,打破社會對電競的誤解,樹立健康正確的電競教育觀與價值觀。探索正規化的電競教育模式,擴大電競文化在社會各個層面的影響力,實現電競教育正規化、標準化進程。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和政治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認識電競,明確學習目標,了解就業方向,提升整體素質,實現高素質電競人才可持續性輸送。

  (二)深化校企合作,優化教學質量

  優秀的電競教師團隊是推進學校電競教育發展的核心力量。深化校企合作,鼓勵專業教師參加培訓,及時掌握行業最新知識信息,培養能滿足各環節教學的實踐能力,打造兼具行業經驗和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校企聯合研發高質量教材,從知識的專業性和教學的實踐性進行多角度教學效果檢驗,不斷優化內容,並成立聯合專項小組,根據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及時更新教材內容。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一體化電競實訓基地,推動電競實訓中心建設,制定合理的實訓基地管理規章制度,配套設備定時檢修,定期開展電競活動,提升學生實訓能力。

  (三)積極開展產學融合,培養「雙元制」電競人才

  電競行業前景分析指出,電競人才的培養既要兼顧基礎學科,也要兼顧產業發展。學校和企業要在良好的環境和政策引導下,做好產學融合。企業以行業最新需求明確學校培養方向,開發標準教材,規範教學內容。學校要結合自身特點,通過校企合作,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雙元制」電競人才,實現電競教育模式創新。同時,企業還要積極參與實踐教學當中,以實訓、講座、交流等多層次形式進行深度研討與互動,探索新型教育形式,豐富教學方式和內容,加快形成「雙元制」電競人才培養模式。

  四、總結

  作為新經濟的典型形式,電競行業在2025年將繼續展現蓬勃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隨著行業規模的迅速增長,電競人才缺口巨大,電競教育被納入教育體系。目前電競教育建設仍處於探索階段,政府、學校和企業應不斷努力探索新型教育形式,不斷完善產業鏈,實現電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電競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